学习的意义是什么

发布时间: 2025-06-28

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说过这样一句话:“人是悬挂在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这句话很深刻,但很容易理解,换成大白话就是:如果我们感受不到一件事情的意义,就会缺少做它的动力。

学习也是如此。如果我们感受不到学习的意义,我们就会抗拒学习。一些很努力却总是看不到希望的学生,对学习很是痛恨。因为他们感觉学习就是日复一日的煎熬,是被外界逼迫完成的任务,是没完没了的排名和考试,所以他们恨不得马上摆脱学校生活,像社会上的人一样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总之,学习对他们来说似乎没有什么意义。

其实,在人生之初,我们每个人对学习都是充满信心的。我们知道学习是为了获取知识,增长本领,为未来美好的人生打基础、做准备。只是在漫长的学习过程中,我们的时间被小测验、大考核分割成很多小块。我们每天忙着一次次地通关,学习知识和应付考试似乎成了唯一的追求,最后不自觉地转移了视线的焦点。原本美好的学习动机不知不觉变成了应付考试、得个高分、拿个文凭、找个好工作之类的具体事情。

换句话说,意义在远方,但我们的视线被眼前的事物束缚了,所以越学越迷茫。想摆脱这种状态,我们就需要主动停下来,转换焦点,望向远方,看清最初的意义和动机。

 

“学能力”而不是“学知识”

我们的人生通常需要先经历被动求学阶段,再进入主动生活阶段。之所以说求学阶段被动,是因为我们在这个阶段几乎没有选择,所有人的目标都是被外界定好的:学习知识,考个好成绩。进入社会后,我们才能逐渐追求自己的目标,创造更多的人生可能。

清楚了这一点,我们就会明白在学校里学习其实是有意义的——为了走那条“自己想走的路”,我们得先从“不得不走的路”中获取能力。这些能力不仅包括获取知识的能力,还包括获取知识过程中应具备的抗干扰能力、抗压能力、应对困难的能力、掌控自由时间的能力,以及转换视角获取积极情绪的能力等。

当我们把目光从“学知识”转向“学能力”的时候,心境就会不同,就能跳出疲于应对的状态,去接受不喜欢的课程,去正视巨大的压力,去化解无趣枯燥的学习过程,而克服这些困难正是掌握综合能力的体现。

只要盯着能力去学习,困难就会成为你的猎物,会激发你征服它们的欲望,而不会成为你被动承受和煎熬的牢笼。有了“学能力”的心态和意识,即使成绩暂时不理想,我们也能练就在复杂环境中学到东西的本领。

 

“学未来”而不是“学现在”

有些同学因为心智不够成熟,经常会被一些简单的逻辑问题困扰,轻易相信读书无用论。

比如有位高一读者就曾问我这样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去学习数理化?”他还举了个经典的例子:“买菜之类的都用不上函数,我们为什么还要学习函数呢?”

我当时是这样回复他的:“我们学习函数当然不是为了买菜用,而是为了我们今后有机会参与那些高层次的创造活动。凡事只盯着现在能不能用,那是目光短浅,以后要吃大亏。设想一下,多年后,当自己的同学成为工程师、设计师,从事自己看不懂的那些事情,而自己只能从事技术含量不高的工作时,再回过头后悔当时轻信‘读书无用论’就太晚了!即使现在学的数理化以后用不上,那也是你学习能力的证明,说明你有较高的思维水平。”

我相信他当时是真的觉得学习没有意义。这个年龄的同学受自身阅历的限制,本就容易目光短浅,很难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所以我们一定要主动把目光从“学现在”转到“学未来”上。这一点或许也是很多同学的局限所在,他们差的不是学习成绩或学习能力,而是目光所及的范围!

关于学习的意义,本文的两点建议或许可以给你一些参考,但它们不能代替你去思考这个问题。如果你希望自己从根本上提高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就一定要在这件事情上多花时间,花大量的时间。

一旦想通了自己为什么要学习,你就会爆发出超乎自己想象的能量,因为意义在一件事情上占据着很大的权重。

 

——摘自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