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子是中国人精神世界里不可或缺的植物,无论是岁寒三友——松、竹、梅,还是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都有竹的身影。竹子因具有独特的形态和气质,深受古代文人墨客的喜爱。
《世说新语》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著名书法家王徽之喜欢竹子到了离不开的程度,他曾短暂住到一处空宅,一住进去就命人种竹子。有人对此很不理解,说:“暂时住,何必这么麻烦呢。”王徽之指着竹子说:“何可一日无此君!”
此外,古诗中赞美竹子的诗句也有很多,其中最著名的当数苏东坡的“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同时,古人还曾在竹简上写字,编成册,创造了最早的书籍,传承了中华文明。
竹子,生活中处处有它们的身影。每日三餐使用的筷子,饭桌上美味的春笋,除尘用的竹扫把,乐器中的竽、笙、笛、箫,就连汉字也有大量与竹子相关的。
看似再熟悉不过的竹子,如果我问你们,它是草还是树,相信同学们会给出不同的答案。
认为竹子是树的同学会说,竹子可以长到20多米高,竹的秆粗可达30厘米,像树干一样硬,说竹子是草,谁信呢?
认为竹子是草的同学会说,树干会年年变粗,竹子长出来多粗就多粗,连树皮都没有,怎么能是树呢?
那么,竹子到底是草还是树呢?
我们先看看古人怎么说。东汉的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记载:竹,冬生草也。看来,许慎认为竹子是草。可是东晋末期的竹子专家戴凯之不同意这种观点,他给出了第三种答案:竹子就是竹子,不是草也不是树。理由言简意赅,因为竹子的茎不像树那样硬,也不像草那样柔软。并且竹子都有明显的节,大多数竹子都是空心的。
到底谁说得对呢?我们先抛开问题,找一根竹子,认真观察一下吧。
竹子与其他植物不一样的地方是叶子。竹子有两种形态的叶子:一种叫营养叶,这种叶长在枝条上,除了有叶片、叶鞘之外,还有小叶柄,在小叶柄与叶鞘之间,还有一道关节,竹叶脱落的部分是叶片和小叶柄。
叶柄;另一种形态的竹叶叫茎生叶。大家可以回忆一下竹笋的样子,剥下的竹笋壳其实就是这种叶子,竹笋是没有小叶柄和关节的,竹节停止生长后,一般会脱落。
竹子的习性也很特别,可以生长得像树木一样高大坚挺,却不会每年加粗;可以像草一样,一次生长到顶,同时像树一样可以生存很多年,逃离“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的“魔咒”。
最后,咱们可以参考植物分类学家的观点,把竹子中富含木质素的,称为木本竹类;木质素含量低的,称为草本竹类。草本竹类和木本竹类的区别没有绝对的界限,生活中,我们称它们为竹子就好了。
——摘自智力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