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一位焦虑的妈妈带着女儿来做心理咨询。
女孩抿了抿嘴:“他们被我吓了一跳,没有再说什么。我当时心里一紧又一松,后来也很后悔。”
“老师,我女儿胸闷、头晕一个多月了。我们去医院检查,医生说排除器质性疾病……”妈妈向我讲述了女孩的情况。我邀请女孩坐下,关上门,开始与她单独交流。
我看着女孩,放缓声音:“看你一脸疲惫,可以聊一聊近期发生的事情吗?”
女孩打量了我几秒钟,低头轻声说:“一个月前,我跟家人发生了冲突。老师布置的生物作业需要做PPT,为了查资料我使用电脑的时间比较长。明明是合理使用电脑,爸爸妈妈却一直唠叨,我一气之下就把电脑摔坏了。”说到这儿,女孩紧张地握了握拳,抬头看了我一眼。
女孩想了想,又继续说道:“其实,小学和刚上初中时我学习一直很好,现在不知怎么回事,语文还好,数学考试却出现了不及格的情况。我开始补课,可是没有什么效果,一家人因此很苦闷。爸妈还总是怀疑我早恋,偷偷调查我,又怀疑我沉迷游戏,一回家就断网,没收手机,夜里还来我房间检查。这一个月,我总感觉胸口闷闷的,像堵了一口气。晚上睡觉,有一点儿动静就醒,白天脑袋昏昏沉沉,学习效率更低,现在心里感觉越来越闷。”
我认真地点点头,鼓励她继续说:“你一气之下把电脑摔坏后,心情如何?父母又是什么反应?”
听完女孩的讲述,我大致了解了情况,安慰她:“听了你的故事,我大概能理解你的心情。你原本成绩很好,没想到初中数学考试会不及格,特别难过。后来,补课效果不明显,这让你更失望,也更加焦虑。尤其你是个乖乖女,不知道怎么表达对父母不信任的愤怒。你心里是希望父母能理解你、信任你、支持你的。”
女孩听了我的话,连连点头,默默流下了眼泪。
我递给女孩一张纸巾,摸摸她的头说:“先来跟我做一个放松训练,缓解一下情绪吧!”
我让女孩躺下来,把一只手放在小腹,另一只手放在胸前,保持深而慢的呼吸,吸气和呼气的中间有一个短暂的停顿。
“注意两手在吸气和呼气中的运动,感受到紧张、再放松,让紧张感流走。”我轻声说道。
配上“五音疗愈”的音乐,整个放松训练进行了15~30分钟。训练结束时,女孩的情绪稳定多了。
在后来的咨询中,除了慢呼吸技术,我还鼓励女孩用问题沟通管理、行为激活等策略帮助自己解决问题。
第一步,学会评估自己的情绪,把它数量化。0分表示“没有情绪”,10分表示“情绪非常强烈”。例如,被父母误解,你非常伤心、愤怒,那么“伤心”可以评7分,“开心”可以评0分;出门散步后,你好些了,这时“伤心”可以评3分,“开心”可以评6分。
第二步,试着想一想行为和情绪间的关系。哪些行为会帮助自己调整情绪,而哪些行为会让自己感觉越来越糟糕。例如:画画、吃零食可以让情绪更积极;而反复琢磨父母的行为会让自己更沮丧。
第三步,尝试去改变现状。例如,和父母进行沟通。沟通前,可以做一个放松训练,厘清沟通思路,避免自己陷入控诉和指责中。具体沟通时,可以先理解父母的关心,然后说明情况、表达感受,再提出对父母的期待和自己将做出的改变。
随着咨询深入,女孩的症状渐渐消失了。一个学期后,在父母的共同努力下,家庭也恢复了和谐。
——摘自中国中学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