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不管是片剂还是胶囊,都有各种各样的颜色。这是怎么回事呢?其实,药品的颜色大多是药物本身的颜色。比如,黄连片就是黄色的,大多数中成药都是棕黄色的,这就是中草药浓缩提取后的常见颜色。药物里除了药材,一般还有很多帮助消化和吸收的添加物,也就是辅料。有了这些辅料,人们可以灵活地改变药物的颜色。那么,为什么要人为地改变药物的颜色呢?
变质提示:深颜色的药物,一旦受潮吸水或者变质,从外观上就能看出药品颜色变淡了或者变色了,不能再继续使用。原本是白色的药品,如果变色了,比如白色的维生素C片变成了黄色,最好也不要再吃了。一些透明的药品虽然没有明显变色,但如果变得浑浊了,很有可能已经失效了。
药物中的色素有害吗?药物中添加的色素分为天然色素和人工合成色素两种。常用的天然色素有焦糖、叶绿素、胡萝卜素、甜菜红和氧化铁等,这些色素对人体都没有伤害。人工合成色素则必须经过严格的安全性测试,证明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才能使用。因此,一般不用担心药物的色素会伤害人体。
区分判别:
药物的颜色不同,方便人们区分药物的品种和剂量,避免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混淆。比如,有些患者一天需要服用多种不同药物,就可以根据药物的颜色和外观对药物进行判别。
提醒警示:
一些药物的颜色具有特别的警示作用。比如,一些咳糖浆做成淡红色,为的是提醒患者不可多用;外用消毒氯化汞片因为有剧毒,被刻意染成了深红色,警告患者不可内服。
遮光保护:
有些药物对光敏感且不稳定,深色的药物包衣或胶囊壳可以起到遮光保护的作用。
增加吸引力:
五颜六色的药物,再搭配糖果一样的外观,能够提高儿童的心理接受度,让儿童觉得药物可能像糖果一样好吃。因此,很多儿童药会有比较有吸引力的外观。
值得一提的是,药物的外观,如尺寸、形状、颜色、质地和香气等,都是药品的专利,受到法律的保护,不可以随便模仿。这是对药品和生产商的一种保护。
此外,片剂最外层包裹的糖衣,除了能区分药物,还能改善药物的气味和味道,并使药品更光滑,避免掉粉或者粘连在一起。
——摘自我们爱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