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她说我讨厌妹妹时……

发布时间: 2025-04-30

咨询室里,欢欢泪流满面地说:“老师,我讨厌妹妹!我在家里一点儿也感受不到温暖和爱,甚至都不想回家了。我该怎么办呀?!”

欢欢今年上初一、妹妹刚3岁,欢欢向我倾诉,她现在对妹妹忍无可忍了。回家后,经常看见妹妹跑进自己的房间乱拿东西,即便说了也不听,若是语气重了,还会遭到家长的批评:“妹妹还不懂事,你别凶她呀!”

这只是常见情景之一,用欢欢的话说,就是“其他那些事都不想提了”,总之就是特别委屈。现在,欢欢回家后,要么态度不好,脾气暴躁;要么就把房门一关,不和任何人交流。妈妈很着急,便带她来做心理咨询。

在了解欢欢的情况后,为了避免进一步刺激到她,我邀请欢欢妈妈单独谈谈。当听说欢欢觉得自己在家里一点儿也感受不到温暖和爱时,欢欢妈妈哭了。

她说:“平日,我和欢欢爸爸会尽可能地对她像从前一样,想要做到‘一碗水端平’,没想到孩子的感受这么糟糕。听孩子这样说,我特别心疼,可是又毫无办法……”

的确,欢欢妈妈的苦恼也是很多二孩家庭普遍会遇到的问题。随着二宝的出生,大孩子可能会变得烦躁不安,甚至还会出现拔头发等伤害自己的行为,其实,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大孩子迫切地想要寻求父母的关注和爱。

即便有些父母会提前和孩子沟通,但弟弟或妹妹出生后,大孩子依然不能很好地接受这个现实。毕竟,理智归理智,情感又是另一回事,曾经集全家宠爱于一身的自己,难免会变得敏感,感到失落和委屈。

这在心理学上叫作“同胞竞争”,竞争的核心是“爱与关注”。

我问欢欢妈妈:平时有没有说过“妹妹还小,爸妈要多照顾她”;“你是大孩子,要让着点儿妹妹”这样的话?

欢欢妈妈点点头:“这类话我们常说,但似乎没什么效果,反而会激怒欢欢。”

是的,这时候,孩子更需要情感上的理解与支持,当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时,讲道理会适得其反。

因此,父母不要一味地提要求,要先去理解孩子的感受,安抚孩子的情绪,让对方体会到“家长的爱并没有因为多了一个孩子而减少”。

孩子的内心安定了,才能解决其他问题。

比如,父母可以鼓励欢欢参与到照顾妹妹的过程中来,对于她做得好的地方,要及时给予肯定,让欢欢体会到自身的价值感,感受到自己在家中的重要性,培养出责任感。

听到这里,欢欢妈妈十分感慨:原本觉得自己做得还不错,现在才发现,很多事都没注意到。恰恰是这些原以为的“小事”,让欢欢越来越不舒服。

咨询快结束时,我邀请欢欢和妈妈一起探讨“如何管理情绪”。经过讨论,母女俩达成共识:欢欢情绪不好时,要主动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父母要认真倾听,充分和欢欢沟通,商量出双方都满意且能够实现的解决办法。

在后来的咨询反馈中,我了解到:全家共同做出调整后,欢欢变得活泼开朗了,和妹妹的关系也变得融洽了。


——摘自中国中学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