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刷到了一位老师的视频,他提到了这样一件事:
有一回,他给学生们上课,看到一个孩子穿得很单薄,便好心提醒了一句。
没想到,这孩子一听就破防了,言辞激烈地反驳他,还噼里啪啦讲了一堆大道理。
老师觉得有些诧异,自己只是单纯关心罢了,怎么会这样呢?
后来,老师找这个孩子了解情况。
这才得知,原来上次孩子妈妈让他穿秋裤,孩子偷偷没穿,结果感冒了,妈妈竟然对着生病的他念叨了一个星期“看吧”、“看吧”、“看吧”。
对此,这位老师总结道:
很多家长喜欢在胜负局里,张口闭口都是“我是对的你是错的”,结果把孩子变成了竖起尖刺的刺猬,下意识地与父母对抗。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经常能够看到类似的案例:
孩子走在路上,不小心摔了一跤,父母的第一反应不是关心,而是“早跟你说了好好走不然要摔跤”;
孩子跟朋友绝交了,在家里伤心大哭,父母却说“之前就跟你说了xx不是好孩子,你不听”;
孩子考试粗心丢分了,正在自责,父母一叉腰:“让你做完试卷检查一遍你不检查,这下知道错了吧!”
……
可结果,这些充满胜负欲的关心,不仅没能让孩子吸取教训,反而将家庭变成了战场。
一言不合,孩子就开始跟父母针尖对麦芒。
其实,就像心理学家简·尼尔森在《正面管教》一书中强调的:
“真正的教育,是要赢得孩子,而不是赢了孩子。”
01身处胜负局的父母即便赢了道理,也输了孩子的心。
心理学家曾奇峰曾说过,中国大多数家庭矛盾,都是一场隐秘的权力斗争。
一个家庭中,如果父母总是想要通过各种方法征服孩子、改造孩子,证明“我是对的,你必须听我的”,最终只会让孩子变得消极抗拒,亲子关系也随之破裂。
之前,和儿子一起看电视剧《追光的日子》时,里面有个叫吴凯的男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吴凯来自一个单亲家庭,性格内向,平日里最大的爱好就是画画。
然而,因为吴凯爸爸画画不挣钱导致家庭破裂,妈妈总觉得学画画是没有出路的,从而不想让儿子走上父亲的老路。
为了禁止儿子画画,妈妈经常检查吴凯的书包、作业本,监视着他的一举一动。
而吴凯一旦反抗,妈妈就会哭诉自己离婚后独自抚养孩子的艰辛,让他陷入愧疚与压抑当中。
久而久之,吴凯便关闭了自己的心门,人也变得越来越沉默。
直到有一回,曾经霸凌过吴凯的人当众抢走了他的画册并狠狠羞辱了他。
为了抢救被扔进河里的画稿,吴凯不顾安危一头扎进了水里。
事情发生后,吴凯向妈妈坦言:“画画是我唯一的倾诉方式,你和爸爸吵架时,我只能画下来……”
这一刻,妈妈这才意识到,自己的控制欲和对正确的执念早已掐灭了儿子的情感出口。
在后续的采访中,我看到《追光》的编剧透露说,吴凯其实是有真实原型的。
原型是一个16岁的女生,因为坚持学美术而与母亲决裂,她在日记里写道:“她(母亲)赢了所有道理,却输掉了我的未来。”
教育家尹建莉曾说过:
“成人在育儿时,之所以经常找不到合适的方法,使教育变成一种破坏性的行为,有两个根本原因:
一是不信任孩子,二是太相信自己。”
而那些永远正确的父母,就是后者。
他们坚信,自己说的每一句话都有道理,但却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和情绪。
最终,用一句“都是为了你好”,将孩子拒之门外,亲手在自己和孩子中间划下一道鸿沟。
02一味和孩子较劲的家庭中,没有真正的赢家。
心理学上有个“海格力斯效应”。
说的是一个叫海格力斯的大力士,被一个袋子绊了一跤。他一气之下就踩了袋子一脚,没想到,袋子却鼓起来,最终挡住了自己的去路。
亲子关系中,这一效应也同样存在。
很多时候,父母越是执着于纠正孩子,孩子就越是叛逆难搞。
复旦大学的沈奕斐教授曾收到过一位朋友的求助,这个朋友的孩子才上四年级,但却特别叛逆。
为此,母子俩时不时就会爆发战争。
有一回,她和朋友约饭。
结果一落座,朋友就开始喋喋不休地给儿子纠错:
“你要把餐布铺在自己桌子上,然后盖住你的大腿,这样能防止汤汁溅到身上。”
“筷子要往上拿一点点,不然你用着不方便。”
“拿勺子的时候,要小心一点,不要敲桌子,也不要敲杯子,发出声音不礼貌。”
……
短短一顿饭的时间里,她的眼睛一直盯着儿子,总在各种小事上纠正儿子。
最终,儿子有些忍无可忍,冲着妈妈大喊:“你很烦呢!”
而这位妈妈,依旧不依不饶:“我怎么烦啦?你这孩子,怎么跟妈妈说话呢……”
如果孩子每一次的伸手探索都被按回原点,每一句的表达都被修正对错,久而久之,那些“不对”、“不行”的声音就会在他心里织成一张网,将他牢牢困在原地无法成长。
还看过一则新闻:
有个叫小杰的男孩,父亲是企业高管,母亲是中学教师。
一直以来,父母对小杰的要求总是格外苛刻:
小杰在画画时,母亲会指出他线条不够流畅、色彩搭配不够协调;小杰在写作文时,父亲会批评他用词不够准确、句子结构不够复杂……
这种无处不在的纠正,让小杰感到十分挫败。
在这样的高压下生活久了,小杰从年级前10逐渐滑落至班级中游,后来,他开始故意不交作业、撕毁试卷,并出现了拔头发、撞墙等自伤行为。
父母这才发现,在小杰的课本内页里,写满了“我没用”、“去死吧”。
当家庭沦为胜负局,父母与孩子都被困在了死循环里。
前者收获的是满目疮痍的亲子关系,而后者背负的是如影随形的自我怀疑,没有人是真正的赢家。
事实上,教育不是角力场,放下较劲的执念,或许才是为人父母最了不起的胜利。
03真正的教育,不是赢了对错而是赢得信任。
《正面管教》一书中,有句话说得很好:
“‘赢了’孩子,是通过权力让孩子屈服,最终导致孩子反叛或盲从;而‘赢得’孩子,是用尊重与合作换取孩子的信任,让他们自愿与你并肩解决问题。”
想要软化那个浑身尖刺的“小刺猬”,父母要做的绝对不是强迫、纠错。
而是蹲下身子,看见孩子的困境和委屈。
——摘自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