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二林将叔叔送给他的生日礼物——砚台,摆在桌子上,当作装饰物。最近,看着“闲置”的砚台,他萌生出一个想法:去商店购买毛笔和宣纸,练习书法。
类似的行为还有很多:因为拥有足球,所以尝试踢球;因为获得鸟笼,所以买了一只鸟……美国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斯据此提出“鸟笼效应”,即人们在获得一个原本不需要的物品后,会不自觉地买一些与之相关的物品,或做一些与之相关的行为。
鸟笼效应又是如何产生的呢?首先是惯性思维的影响,看到鸟笼,按照我们积累的经验、固有的思维,大脑就会产生一种里面应该有“一只鸟”的想法。其次是认知的协调需求。我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通常会将一些事物联系在一起,比如鸟和鸟笼。当我们光看到鸟笼,没看到鸟时,认知便不再协调,大脑也会诱导我们去买一只鸟。
鸟笼效应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会限制我们的思维——为什么有了鸟笼就一定要买鸟呢?将其改造为多肉花盆也不错呀。另一方面,它又能帮助我们培养一些新的兴趣爱好,如二林因为有了砚台,想要练习书法。因此,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既要突破思维定式,摆脱“鸟笼”的束缚,也要学会合理利用它让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摘自中国中学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