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总是认为自己是爱孩子的,凡事都是为了孩子好,殊不知,有些爱就像多余的拐杖,对健康的孩子而言是累赘,是束缚。
受访专家:胡轶群,资深儿童教育专家,著有《36招教出好孩子》、《婴幼儿智能识字》等作品。
Q1:占有的爱
案例:孩子在房间看书,妈妈每隔15分钟进来一次,一会儿端来热水,一会儿给他披上外衣。
胡老师:在妈妈眼里,照顾孩子是天经地义的事,可对孩子来说,这种照顾却是不断地被干扰,被侵犯。尤其是对大一点的孩子来说,妈妈进屋来东翻西翻,是对他隐私的侵害,虽然不尽同意孩子对父母的看法,却可以理解他们的感受。
家长的以上做法大概有两种心理:一是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心;二是变相监督。过分的关心和照顾会让孩子感到是一种负担,而变相的监督是对孩子的极大不信任。正确的做法是:尊重孩子,爱而有度。
Q2:压力的爱
案例:孩子在书桌前看书,妈妈趴在地上擦地,一会儿捶捶腰,一会儿叹口气。孩子请妈妈休息,别再擦地了。妈妈说:“没事,只要你好好念书,妈妈不怕累。”
胡老师:你能想象这话让孩子的压力有多大吗?妈妈自己舍不得吃,舍不得穿,嘴里一直念叨“只要孩子将来有出息我就满足了”。你说,孩子还能喘气吗?
这种特别“慈母式”家长只让孩子感到:如果自己不好好学习,就对不起家长。因此孩子内心会产生深深的愧疚感。父母对孩子爱的表达、爱的期许,有时只需默默地做,不一定总挂在嘴上。相信父母对孩子的好,孩子感受得到。
Q3:霸道的爱
案例:“妈妈不让你去,都是为了你好”、“让你吃这个,都是为了你的健康”、“妈妈让你这么做,是因为爱你”……
胡老师:我们不一定要完全放手让孩子做决定,事实上我们也不可能完全放手让孩子做决定,但我们不能扣上爱的帽子。
父母所做的一切的确是“为了孩子”,但不能因为爱就为孩子做一切决定。有时尊重的表现可以是一种态度或是一种说话的方式。对于孩子的选择,家长只需表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适当帮孩子做一下分析,但最后还是让孩子自己拿主意。同时,家长要相信孩子会选择对自己有利的方案。再说了,在没有什么严重后果的前提下,有时让孩子坚持一下自己的想法,又何妨呢?
Q4:杞人忧天的爱
案例:孩子学说话时总是说叠词,画画时经常画一只蓝苹果,还喜欢从边缘向中心扫地……妈妈常因为这些“错误”教导孩子,并暗自庆幸自己在第一时间发现了这个谬误。
胡老师:有时候,孩子做出了“出格”的行为,比如画了一个绿太阳、将衣服反着穿……这都说明孩子眼里没有一成不变的条条框框。孩子眼中的世界跟成人是不一样的,幼儿阶段也恰恰是孩子想象力最丰富的时期。成人对孩子“出格”行为的指导及纠正,常常会变成干预和限制。很多事情,随着年龄及知识的增长孩子自然会明白和领悟。
Q5:大包大揽的爱
案例:许多家长出于对孩子的怜惜和保护,不敢或不舍得放手让孩子独立行动;怕孩子摔着碰着,迟迟不敢放手让孩子自己走,还不时在旁边提醒:“危险”、“不要动”;还有的家长怕孩子累着,能代劳的就代劳……
胡老师:我们小心翼翼的呵护无形中提醒孩子:这个世界很危险。在这个危险世界成长的孩子,怎么会有安全感?我们事无巨细的代劳等于用行动告诉孩子:你不行,这件事需要我们帮你做。这种大包大揽的爱,是典型溺爱的一种。怕孩子受伤害,或者担心孩子做不好,总是充当孩子的拐杖,时间久了,会让孩子产生依赖。其实,健康的孩子,不需要拐杖。不信?放手试试。
——摘自《现代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