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松弛感”怎么来

发布时间: 2023-08-19

/钱志亮

(钱志亮 北京师范大学教学名师,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与教材委员会委员,中国儿童安康成长专家委员会秘书长)

 

家,本该是一个有爱、有温暖、让人放松的避风港。不管遇到多大的难题,家人都会互相陪伴支持,共同面对。家庭里得到的爱和温暖,也会成为一个人一生的底气,让人充满勇气和自信,从容面对人生风雨。

 

转变思维,精力放在解决问题上

“人生过得幸福的人,都持有积极的思维方式。”我很认可《思维方式》一书中的这个说法。生活中,让人感到疲惫痛苦的,常常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们看待事情的角度和由此产生的情绪困境。处理事情本身,并不会消耗太大能量,陷入情绪的旋涡,才会令人身心俱疲。

比如,高高兴兴地出发去旅行,结果到了车站发现车票买错了。这时候,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应该改签或退票,重新做计划。可是有很多人,接受不了计划被打乱带来的失控感,陷入自我否定中,不断地指责自己,又生气又懊恼,好好的心情就被破坏了。再比如,孩子不小心把碗摔碎了。简单点看,家长首先应检查孩子有没有受伤,再和孩子一起把碎片打扫干净,事情就可以过去了。可有些家长却过不去心里的坎儿,怒火中烧,指责孩子做事粗心、没用,连个碗都拿不好,最后造成亲子关系紧张。

作为旁观者可以发现,当事情已经发生,再多的情绪也是没有意义的,只会对当事人造成痛苦的记忆,甚至破坏家庭关系。

越是在这些时刻,越会考验家庭的稳定性、家庭成员间的联结感。在遇到此类情况时,我们可以转变自己的思维方式: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把精力放在解决问题上,而不要浪费在自我攻击和指责他人上。这样,整个人都会轻松、快乐很多,身边人也会受到感染。

特别是在教育孩子时,家长不要过于严厉苛责。对成长中的孩子来说,犯错失误再正常不过,家长多一点耐心、包容心,给他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会有很大帮助。

 

平和沟通,每句话都好好说

生活中,比起外人,我们总是习惯把坏脾气给最亲近的人,苛刻的要求,无来由的完美主义,不稳定的情绪,刻薄粗暴的语言,时间久了,让家人越来越心寒、失望。

家和万事兴。所谓的家和,指的就是家庭中的每个成员都能心平气和地交流、沟通,能够用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这样,家人之间更能互相感受到对方的爱和关心,增进彼此理解,内心充满温暖和力量。沟通顺畅了,当遇到事情时也能及时高效地解决,让生活变得越来越顺遂美好。

人们常说,家庭是一个要多讲感情少讲对错的地方。因为有爱,每句话都要好好说。平时沟通过程中,我们应当注意自己的语气,正面表达、就事论事,不要刻薄地反问、冷嘲热讽、翻旧账。遇到突发状况,不要只顾着挑对方的错,要顾及对方的感受,互相理解包容,站在一起,共同面对。

 

及时叫停,不做坏情绪的传递者

心理学中有一个“踢猫效应”,说的是负面情绪具有传染性:一位父亲,因为在公司受到老板批评,心烦气躁。回到家,看到孩子在沙发上跳来跳去,于是大动肝火,把孩子臭骂一顿。孩子觉得不服、委屈,转身把气撒到猫身上,狠狠地踹了猫一脚。猫一溜烟逃出家门,跑到路上,正巧一辆卡车经过,司机慌张避让,撞到了旁边正在玩耍的小孩,酿成事故。

坏情绪是会传染的,如同推倒多米诺骨牌,且往往会由地位高的传向地位低的,由强者传向弱者。竞争与焦虑、压力与突发状况,稍有不慎,情绪的那根弦就容易崩断,造成情绪失控。

很多家长没忍住吼了孩子后,就开始后悔;很多夫妻间的争吵,就来自于随意的情绪宣泄。发泄情绪容易,被伤害的感情却很难修复。家庭中,只要有一个人情绪不稳定,暴躁易怒,就会让整个家庭氛围变得紧张不安,每个人都无法放松下来,生活也变得苦闷不快乐。

作为成年人,尤其是为人父母后,情绪管理是一堂必修课。学会觉察自己的情绪,脾气上来的时候,按一下“暂停键”,冷静三分钟,让情绪自然流动,再去面对家人。

家庭关系中的“松弛感”,并不只是一个虚幻的名词,它关系到每一个家庭成员的情绪状态和心理安全感。

我们可以这样总结:面对琐事不争执计较,淡然处之;遇到大事不互相责怪,共同承担。这才是一个和谐幸福家庭应有的样子。

    ——摘自《中国妇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