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点比优点更显眼——消极偏差

发布时间: 2023-03-07

案例再现

一位年轻爸爸曾写道:只要看到孩子,我几乎能自发启动纠错系统,密切注意孩子的一言一行,我的火眼金睛总能看到孩子的不足之处。我不会小题大做,也不会无限上纲、唠唠叨叨,只是悉心指导孩子纠正这样那样的错误。但是孩子很有意见,说我故意找茬,以至于后来看见我就烦。亲子关系搞成这样,我是不是该反思一下了?

这位爸爸在跟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更容易注意、发现并记住孩子的负面信息,这就是消极偏差,也叫消极偏见。这种,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孩子错误的敏感度过高,发现一点儿小问题,情绪会很夸张;二是对孩子错误关注度过高,只看见不足,却看不到成绩。

在各种认知偏见中,消极偏差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最为显著,应该引起重视。

    

大脑的消极偏好及其正面作用

人的大脑中有个组织叫杏仁核,它三分之二的神经细胞都是负责关注害怕、生气、愤怒等激烈的负性情绪,可见大脑本身就特别重视负面信息。有学者做过一个实验,让半岁大的幼儿在人群中找出一张愤怒的脸孔,他很容易做到;但要他找一张高兴的脸孔,就不那么容易了。人的大脑还有一种物质叫皮质醇,是专门负责关注危险情景的,它能使人迅速应对危险事件,所以大脑对危险或紧急事件也是给予特别关照、优先面对的。比如,一个接孩子的家长正想着一会儿见到孩子问问考试的事,忽然看到孩子脸上有伤,马上开始追问这是咋弄的,考试的事就被自动抛到脑后。

大脑的消极偏好是人类进化过程中保留下来的一项功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警示作用。在面临重大威胁的时候,能给人提醒,使人及时采取措施,避免损失。家长们之所以非常关注孩子的缺点和错误,是因为孩子的不足确实会导致其他更多的问题。发现并改正孩子的错误,对孩子的成长显然是有益的。

补充作用。人类还有一个天性,喜欢过分乐观地看待世界和自己。比如,家长们都觉得孩子还是自家的好。这个时候大脑的消极偏好反而有好处,能弥补一下过于乐观的缺陷,让感觉自我良好的家长及时发现孩子真实存在的问题,帮助家长客观地了解孩子。

镇定作用。消极的情绪或事件并非在任何时候都对人不利。比如,孩子考试没考好,免不了会情绪低落,也会有挫败感,但挫折可以使他变得更加冷静和理智,由此了解更真实的自己。

 

消极偏差的负面作用

在现实生活中,并没有那么多的坏事真正威胁到人们的生存。如果面对的是一般的负面信息,却还那么高度敏感,就会带来不必要的烦恼,一旦过了,就必然导致负面作用。

1 .负面作用更具有持久性

由于大脑的消极偏好,我们对坏事的记忆更鲜活,甚至把这种影响延续到将来。这类记忆往往与情绪相关。情绪记忆的突出特点就是一次形成,经久不忘。有些家长发现孩子出了问题后很容易生气,所以他们总能记住孩子犯过的错。为了不让孩子重蹈覆辙,他们时常把孩子曾经的错误拿出来晾晒,还美其名日为了孩子好,弄得孩子很烦。孩子也一样,家长不经意的负面评价,会在他小脑袋瓜里保存很久,成为他讨厌家长的理由。

2 .负面作用的感染力更强

人们对坏事有更高的热情,喜欢传播、探寻负面新闻,坏事常因此而被延伸、放大。比如,有个好消息,有个坏消息,你想先听哪一个?大多数人会选择先听坏消息。但有人分析说,用后面的好消息确实能冲淡一下前面的坏消息,得到一点安慰,但最后心里想的还是坏消息。所以无论先听哪个,坏作用都免不了。这也说明了坏消息感染力的强大。缘于此,孩子出一点儿小问题,一些家长就因此否定孩子的一切,好像孩子的问题有多么严重,因此会毁了孩子前程一样。如此看问题,孩子哪有情绪好的时候?

3 .负面作用不容易被消除

坏情绪易产生但不易化解,从负面情绪恢复到平静状态需要花费很长时间。很多时候,人们即便是想起多年前的恼人事件,绝大多数人还会愤愤不平。由于情绪的参与,人的印象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比如,因为撒过一次谎,孩子可能就无法在家长的印象里翻身了,他会经常看到家长不信任的眼神。有研究者通过统计,得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结论:用五次正面评价才能平衡一次负面评价。也就是说,家长批评孩子一次,惹得孩子不高兴,那么家长得用五次表扬才能大体抵消孩子的不满

4 .负面作用会加重厌恶感

人们都讨厌损失,特别是跟别人的收益形成对照的那种损失更令人难以忍受。如果孩子上次考试得了第一,这次倒退了,家长也难以接受,感觉蒙受损失了,会心有不甘,一些要强的家长常常为此而纠结并埋怨孩子。孩子也有类似的心态,在考试中某道题得了分,感觉是理所当然,但如果是丢了分,就像是丢了已经到手的东西一样,会懊恼不已,甚至怨恨自己。

 

如何应对消极偏差

总体来说,消极偏差是无法根除的,只能采取平衡策略来减轻其负面作用。

主动发掘积极事件把精力主要用于关注孩子的缺点,容易带来两个问题:一是孩子因为自己缺点太多而缺乏自信;二是孩子的优点容易被忽略。相比之下,把精力主要用于主动找寻孩子的优点会更具积极意义。

以积极诱发积极。孩子是愿意努力、喜欢进步的,如果孩子经常受到鼓励和表扬,其内心就感到自己是有能力的,这种自信会让他敢于以我能行的姿态去面对要做的事情。高明的家长都很愿意留意、记录和庆祝孩子的积极事件。现在各种短视频上有很多这类内容,一家人围在一起,愉快地翻看视频里孩子的可爱表现,重温那个幸福时刻,大家都是笑脸,就利于塑造和谐的家庭氛围,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以积极心态诱发亲子之间的积极互动,自然而然地就得到积极的成果。

以积极化解消极。批评过多会导致孩子缩手缩脚,消极作用越大,给人带来的无望和压抑的程度越高。在很多令人羡慕的亲子关系中,其实也存在问题,只是存在的问题,能得到及时的化解。比如一个孩子被一道题难住了,他既难过,又气恼,家长说:不会做,可能是你太着急的缘故。先放放吧,过一会儿再做可能就会了。这种转移注意力、放松心情的方式,很多时候会有化解消极作用的奇效。

2.自觉修饰负面评价

家长免不了会对孩子做一些负面评价,但是负面评价过多会引发孩子的怀疑或不满。孩子会反问:难道我就没一点儿优点了吗? ! " 孩子一道题做错了,可能觉得不该错,有些气急败坏,把试卷摔在桌子上。家长听到了,立马来了一句:你自己不会做,摔给谁看?真不知道你咋学的? ! 这分明是火上浇油。家长要理解孩子、体谅孩子,因为成长中的孩子不可能没有问题。在开口评价孩子言行之前,家长应尽量修饰一下措辞,话不要说得那么挠心刺耳。评价要真诚一些、婉转一点儿,应带有合理的期待,让孩子感觉有希望。

3 .及时阻断负面情绪人的情绪具有信号功能,就连幼儿都能读懂家长表情的真实含义。所以,家长不要企图以我是好心来掩盖自己不良情绪的消极作用。可以这么说,面对孩子的问题,家长可以失望、不满,甚至可以责备,但是唯独没有随便向孩子发泄不良情绪的权利。有个家长就养成了一个固定的习惯,当生孩子的气又无能为力的时候,她会立刻打扫房间或听音乐,及时阻断自己的不良情绪,等自己能心平气和的时候,再找孩子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如果孩子出现了问题,家长应该首先做出改变。温和、耐心,是家长必备的素质和态度。

——摘自 家庭教育 》文/田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