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极科考站是提供中国科学家及科研团体或组织对南极开展了多项学科考察研究、多项重大科学研究的科学实验基地,其最早科考站长城站于1985年2月20日建设完工。
中国南极科考站包括中国南极长城站、中国南极中山站、中国南极昆仑站和中国南极泰山站。以及在恩克斯堡岛在建的第五个科考站中国南极罗斯海新站。以下主要介绍一下最老的长城站,和最新的罗斯海新站。
长城站:长城站建成于1985年2月20日,坐落在南设得兰群岛乔治王岛;地理位置为:南纬62度12分59秒,西经58度 57分52秒。
长城站所在的乔治王岛,是南设得兰群岛中最大的一个岛屿。北面邻德雷克海峡,与南美洲的合恩角相距960公里;南面隔着布兰斯菲尔德海峡与南极半岛相望,距离约130公里。在该岛上,除长城站外,还有其他国家设立的7个考察站。与中国站相邻的有:智利的费雷站,俄罗斯的别林斯高晋站,乌拉圭的阿蒂加斯站和韩国的世宗王站。
长城站占地面积约2.5平方公里。站区系火山岩组成的丘陵地形,呈台阶型,西高东低,平均海拔高度10米。地表由卵砾石和砂石组成,平均1.2米以下为永久冻土层。
长城站的气温据1985年以来观测资料表明:夏季代表月一月平均气温为1.3℃,最高为11.7℃,最低为-2.7℃;冬季代表月七月份平均气温-8℃,最高为2.6℃,最低为-26.6℃。年降水量630毫米左右,以降雪为主。暴风雪频繁是长城站的最大特点,每年大风((17米/秒)日数在60天以上,最大风速可达40.3 米/秒。
科考设施
长城站现有大型永久建筑10座,包括生活栋,科研栋、气象栋、文体栋,发电栋,综合库,食品库等。夏季可容纳60人左右考察,冬季可供20人左右越冬考察。
科考项目
越冬期间的主要常规科考观测项目有:气象、高分辨卫星云图接收、地震、电离层观测。
罗斯海新站:经过20多天的连续施工,中国第五个南极科考站——罗斯海新站于2018年2月7日在恩克斯堡岛正式选址奠基。
在庄严的国歌声中,中国第34次南极科考队在岛上举行了罗斯海新站选址奠基仪式。
建设罗斯海新站是“雪龙探极”重大工程的重要任务之一,我们要贯科学规划使之具备“一站多能”的综合观监测能力。罗斯海区域既是南极考察与研究历史最长又是南极国际治理的热点区域。我国在此区域建设新站,是积极参与极地全球治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务实举措,开启了新时代南极工作的新征程。
罗斯海新站位于南极三大湾系之一的罗斯海区域沿岸,面向太平洋扇区,是南极地区岩石圈、冰冻圈、生物圈、大气圈等典型自然地理单元集中相互作用的区域,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已有美、新、意、俄等6个国家在此区域建设了7个考察站,国际上在罗斯海区域选划设立了南极最大的海洋保护区。
罗斯海新站前期准备工程是本次南极考察的重要任务。2017年12月初“雪龙”船首次抵达恩克斯堡岛,用直升机将340吨物资部署上岛;2018年1月中旬“雪龙”船从中山站返回恩克斯堡岛后,将建站工程机械和重型物资运输上岛,随即开始了新站临时建筑的建设。
——摘自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