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污染
1809年,美国人在宾夕法尼亚州成功地钻通了第1口油井,使石油成为可供大量应用的能源物质。到了20世纪初,由于内燃机的推广应用,石油很快成为能源舞台上的主角。石油具有可燃性好、单位热值比高、运输方便和比较清洁的优点。在以后的日子里,它渐渐地代替了煤炭,到了本世纪中后期,更成为世界主要能源物质。
但是,人类不曾想到,他们事实上打开了污染的盖子。燃料的燃烧给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危害。其结果就是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人畜受到危害。
在燃料的使用过程中,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烟尘、苯并芘、放射性飘尘、氮氧化合物、二氧化碳等大量地被排放在周围环境中。其中,一氧化碳,烟尘直接危害人畜;苯并芘是强致癌物质;放射性飘尘则使生物受辐射损伤;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会形成酸雨,使植物大面积受害,水源遭受污染;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积累引起全球变暖……在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这3种燃料的直接燃烧中,对环境污染最严重的是煤炭,其次是石油,天然气则相对比较“干净”。
电磁辐射
电的使用几乎无处不在。科学技术的进步使更多的电器进入了办公室和家庭,工作和生活的效率有了极大的提高。但是,电脑、复印机、空调器、电视机、手机等电器在使用过程中会发出各种不同波长的电磁波,这些电磁波包括无线电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 射线等,它们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到,却切切实实地出现在我们的周围,威胁着我们生存的环境。
人的大脑和神经会产生微弱的电磁波,当周围的电器在使用中发出比它强数百万倍的电磁波时,人体神经活动就会受到严重的干扰。如果人长时间处于这种强电磁波的环境中,就会表现出头痛、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嗜睡等症状,导致心血管疾病加重、消化系统发生障碍、精神疲乏、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等。即使在不太强的电磁场环境中工作和生活,人体也会受到影响。因为电磁辐射能使人体的温度调节机制功能紊乱,对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生殖系统的正常活动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摘自《学生应知科技知识·能源和环境》郭一平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