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曲只应天上有——《流水》和伯牙

发布时间: 2006-04-05

    人们常常用“高山流水”来比喻知音或知己。这是一个和音乐有关的历史掌故,故事的主人公是春秋战国时的一位杰出的民间音乐家,名叫伯牙。

    伯牙善于弹琴也精于作曲。古书上甚至有“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的夸张,就是说伯牙的琴声,能让马都忘了吃草,仰头静听。据说伯牙的老师叫成连,伯牙随他学琴三年,技巧上已很完善,但总是达不到打动人心的“精妙”境界,成连于是就把伯牙带到了蓬莱山,一住数日,让他观海水拍岸,听群鸟悲号,伯牙竟然骤生灵感而琴艺大进,还写出了琴曲《水仙操》。

    一个大雨滂沱的傍晚,被困途中的伯牙在船舱里弹琴解闷。忽然,一根琴弦绷断了。在古人看来这是遇见知音的信号,带着一丝侥幸,伯牙步出舱外。雨中,果真站着一位头戴斗笠、身穿蓑衣的樵夫。伯牙将他引进舱来,续好琴弦,凝神调息,再次进入自己营造的音乐意境之中。

    一段终了,樵夫叹道:“多么巍峨呀,像雄伟的泰山。”再弹一段,樵夫又叹道:“多么浩瀚呀,像奔腾的江海。”此时的伯牙,睁大惊异的眼睛打量着来者,他刚刚演奏的正是自己创作的《高山流水》呀!得知樵夫名叫钟子期,伯牙一把握住他的手说:“好啊!你我的心真是相通的呀。”从此,两人结为生死之交。后来,钟子期不幸病故,伯牙竟将自己珍如生命的宝琴摔得粉碎,以表达对知音的缅怀和感谢。据说伯牙再也没有弹琴,可他的音乐却伴着那段“高山流水”的故事一直传延着。

    成书于1425年的中国最早的琴曲谱集《神奇秘谱》载有《高山》、《流水》两首琴曲,并解释说《高山》、《流水》原本是一首曲子,唐朝时才一分为二。

    今天,《高山》一曲已经很少有人弹奏了,但《流水》还时常回荡在琴家们的指间。尤其是清代川派琴家张孔山的《流水》版本,更为琴家所珍爱。它通过各具意趣的几个段落,描绘出涓涓小溪汇成浩荡江河,继而融人汪洋大海的壮丽景观。在演奏家的抚吟中,我们时而倾听潺潺滴沥、清泉挂涧,时而目睹幽泉出山、风发云涌。尤其那段川派《流水》特有的“滚”“拂”段落,右手食指的往复连奏,加上左手指大幅度的“绰”“注”滑音,造出惊涛裂岸之势,使听者如坐危舟、过巫峡,目眩神移、惊心动魄。

    不过,《流水》的绝妙之处不仅仅在于其“造型”之逼真,更是因为它典型地体现出中国传统艺术注重神韵和意境的审美趣味。如在水激湍厉之后,音乐为琴家和听者留下了寄寓情思、驰骋想象的新天地,曲调变得激动而深情,前面的部分音调再次出现,造成前后呼应的效果,音乐最后在泛音奏出的宽畅乐句中结束。这样的处理就冲破了“百流汇聚”的形象感受,引你步人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对美妙大自然的领悟和赞颂,并切切体悟到一种胸襟开阔、百折不回的精神境界。

 ——摘自《中国音乐导览》(索书号:J420.5/90)

高山流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