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剧的由来

发布时间: 2006-03-31

 昆剧,也称“昆山腔”或“昆曲”,是中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珍品,被称做戏曲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在清代,一般称昆剧为昆曲。

    昆剧,最初是江苏昆山一带民间流行的清曲、小唱。元末明初经戏曲家顾坚的收集、整理、加工,始创了昆山腔,与起源于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以及起源于江西的弋阳腔,同被称为明代四大声腔,均属南戏系统。明代杰出戏曲音乐家魏良辅,在其论述昆腔唱法的重要著作《曲律》(一名《南词引正》)中记述:“元朝有顾坚者,虽离昆山三十里,居千墩,精于南辞”、“善发南曲之奥,故国初有昆山腔之称”。由此可以得知,昆剧实创始于元末明初,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

    昆剧的产生功在顾坚,而昆剧得以发展、提高,其功当属魏良辅。明代嘉靖、隆庆年间,流寓江苏太仓的魏良辅以昆山腔为基础,吸收了海盐腔、弋阳腔等南曲长处和当地的民间曲调以及北曲唱法,再加丰富,并与当时的老曲家过云适、笛师谢林泉、洞箫师张梅谷及其弟子,善北曲、长弦索的青年戏曲音乐家张野塘(后被魏招为门婿)等人共同研究,改创出新的昆腔,使之影响逐渐扩大。魏良辅还配合传奇作家、音乐家梁辰鱼(昆山人)创作了第一部符合昆腔韵律的传奇《綄纱记》。革新后的昆山腔,上演之后,立即轰动,在此后的戏曲舞台上,便竞相采用昆山腔演唱,因此,对昆山腔的传播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经过魏良辅等人革新创造后的昆山腔,细腻、婉转、动听,擅长抒情,有“水磨腔”之称。伴奏方面,在昆剧原先的弦索伴奏基础上,增加了笙、箫、管等管乐器,使伴奏丰富多彩。

    昆山腔的流行区域,开始只限于苏州一带。隆庆、万历以后,逐渐流传至江苏、浙江、福建、江西、广东、湖北、湖南、四川、河南、河北等各地。万历年末,这种集南北曲大成的“时曲”,由士大夫带入北京,成为玉熙宫大戏之一,昆山腔便成为明代中叶至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

    昆山腔的扩展,对许多的地方剧种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有的与当地的语言、音乐融合,产生了地方化的昆腔,如北方的北昆、京昆;南方的苏昆、湘昆、川昆、永(嘉)昆、宁(波)昆等。或成为当地剧种中的腔调之一,如川剧、婺剧等剧种中的昆腔。形成一种广泛的声腔系统。

    昆剧的音乐属于联曲体结构,简称“曲牌体”。它所使用的曲牌,据不完全统计,大约在1000种以上。

    昆剧剧本文学性强,以演唱传奇剧本为主。在舞台艺术上继承发展了宋、元以来的古典戏曲遗产,创造了完整的表演体系。表演上注重动作优美,舞蹈性强,形成了特有的风格。音乐与表演艺术丰富。

    在18世纪后期,地方戏兴起,昆曲由于过于文雅和繁难,便呈衰落趋势。

——摘自《音乐由来事典》陈建华主编(索书号:J42/25)


昆剧《十五贯》剧照


昆剧《长生殿》剧照


昆剧《林冲夜奔》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