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子舞之源

发布时间: 2006-04-05

    中国不出产狮子,关于狮子的传说和艺术多来自西域,但是却能把狮子及其艺术“中国化”。中国的“狮子艺术”,把“运动感”和“戏剧性”交给了“狮子舞”——舞狮子和耍龙灯被海内外华人以及许多外国人看做最有中国特色、最能体现中国文化阳刚面的民间游戏或杂技艺术。古代称狮子为狻猊。《尔雅·释兽》说它会吃虎豹。

    现在南亚国家斯里兰卡(Srilanka),过去叫“锡兰”(Silan)或“楞伽”(Lenga)。玄奘法师(唐三藏)等《大唐西域记》称做“僧伽罗国”,出自古印度俗语Simghala,梵文Simhala,意译就是“狮子国”。

    南亚次大陆和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多以狮子为吉祥、勇武乃至繁荣昌盛的象征,认为一切妖魔鬼怪都害怕狮子。“狮子舞”不是中国特有的表演艺术,其初衷含有“逐鬼”或“驱邪”之意。唐代有一种乐舞,叫《西凉伎》。主要内容是扮演胡人和假狮子,相互问答。白居易乐府诗里的《西凉伎》,描写舞狮子相当细腻、精彩。
    西凉会,假面胡人假狮子;
    刻木为木丝作尾,金镀眼睛银贴齿;
    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
    当时舞狮子有它特殊的目的,但主要仍是与节庆相应,并且借舞狮的矫健勇猛的动作和激昂强烈的音乐来吓退鬼魅邪魔,保留着原初的民俗功能或“宗教目的”。

——摘自《避邪趣谈》(索书号:K892.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