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狮

发布时间: 2006-03-31

    传说南狮源于佛山。在明代初年,佛山有一只独角怪兽,眼大口阔,发出“连连”的怪叫声,人称之为“连兽”。这怪兽常常夜出糟踏农作物,残害禽畜,弄得鸡犬不宁,于是众人商议要消灭连兽。狮子是兽中之王,人们便以竹篾、彩纸制成形状凶猛的狮头,用彩布做成狮身,挑选身强力壮的汉子戴着狮头,带上锣鼓,埋伏在连兽出没之地。当连兽出现时,锣鼓齐鸣,群狮猛向怪兽冲去,那怪兽吓得拔腿逃跑。自此之后,怪兽再也没有出现过了。因此,舞狮驱邪便相沿成俗。

    佛山民间狮头扎作工艺,兴起于清代乾隆年间,清末已有“狮头行”,多设在石路铺,因制品精良,行销本省和东南亚、欧美及港澳等国家和地区。

    佛山狮头扎作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以形象神似为特征:后忱企、额高且窄、眉精、眼大而能转动、口阔带笑、背宽、杳鼻、面颊饱满,明牙震利、双腮。分为文狮、武狮、少狮三大类,文狮以刘备、关公作脸谱,武狮以张飞作脸谱,文狮表现纯善、温驯的神态;武狮表现好斗、勇猛的性格。造型既夸张又浪漫,威武雄壮、活泼可爱、形神兼备。以竹篾扎胚,扑六层纱纸并间以纱绸,精致而结实。

    传统的舞狮技艺,融南派武功于舞蹈之中,传统舞法有“出洞”、“上山”、“巡山会狮”、“采青”、“入洞”等等。以采青舞技最丰富,有采高青、水青、地青、蟹青、桥青、凳青等等。其中采高青又名“企膊”,舞者各舞狮头狮尾,站立于另两人的肩膊之上表演,少则两层,也有三至四层的。采高青的技艺还有登竿,舞者边爬竹竿边舞,至竿顶采青。所采的“青”,是一棵带有莱头的生菜,扎上利是、香烟之类,悬吊在高处。狮子先是作技艺表演,然后采青。习俗采青必须顺利采到,狮子“食青”后,要“吐青”,吐出的“青”抛向事主,以示生猛、吉利。

    传统的技艺表演还有“狮子上楼台”、“狮子吐球”和流传于石湾中窑的“狮子花灯”,花灯是用竹篾或藤扎成数层的滚球状,花灯中央点燃灯烛,随着狮子表演的各种舞技,滚动的花灯内灯烛保持在正中而不熄灭,舞者可跃过1丈多高的门楼,随花灯抛过而着地。

    舞狮的鼓法有“三星”、“五星”、“七星”之分,五星鼓又称“梅花鼓”。此外,还有“混合鼓”的打法。

    舞狮是群众自娱自乐、练武强身的游艺活动,过去佛山的武馆多有狮会组织。

 ——摘自《广东民俗大观.下卷》K892.46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