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奥运史上的“大事件”

发布时间: 2004-07-29
  • 1924年   王正廷被选为国际奥委会第一位中国委员。
  • 1932年  中国第一次正式派选手刘长春参加奥运会(第10届)比赛。 这是让世界体育界了解中国体育和中国体育界了解世界体育的开端。
  • 1939年  国际奥委会第39届全会于伦敦召开,孔祥熙当选为国际奥委会中国委员。 
  • 1947年  国际奥委会第41届全会于斯德哥尔摩召开。董守义当选为国际奥委会中国委员。
  • 1948年  第14届夏季奥运会在英国伦敦举行。中国(国民党政府)派出了33名男运动员参加篮球、足球、田径、游泳、自行车5个项目的比赛。 
  • 1952年  第15届奥运会在芬兰赫尔辛基举行,奥运会上第一次升起五星红旗。中国派出运动员26人,参加游泳、篮球、足球比赛。代表团到达赫尔辛基时运动会已近尾声,仅吴传玉一人参加了游泳(100米仰泳)预赛。 
  • 1956年  为抗议在奥林匹克运动中制造“两个中国”,中国奥委会宣布不参加在澳大利亚墨尔本举行的第16届奥运会。
  • 1958年  中国奥委会发表《关于同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断绝关系的声明》,正式声明退出国际奥委会成员国。 在随后20年的时间中,中国台北先后参加了5届奥运会(第16、17、18、19、20届)。其中在第17届罗马奥运会上,中国台湾运动员杨传广获十项全能亚军,是本届奥运会亚洲获得的唯一一枚田径奖牌,是中国获奥运会第一枚奖牌。
  • 1976年  在加拿大蒙特利尔举行第21届奥运会。此时的国际形势已经发生了变化。加拿大政府已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了正式的外交关系,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拒绝台湾当局以中国的名义参赛,不给台湾运动员入境签证。台湾代表团不得不宣布退出比赛,整团返台。至此,台湾当局用中国的名义参加奥运会的历史宣告结束。
  • 1979年10月25日  国际奥委会执委会会议在日本名古屋召开,通过承认中国奥委会为全国性奥委会、恢复中国在国际奥委会合法席位的决议,中国重返奥林匹克大家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名古屋决议”的主要内容是:根据“一个中国”的原则,确认代表全中国奥林匹克运动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奥委会,正式名称为"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会址设在北京,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和国歌;台湾地区的奥委会,会址设在台北,正式名称是“中国台北奥林匹克委员会”,不得使用原来的旗、歌和徽记,其新的会旗、会歌和会徽均须经国际奥委会执委会批准。这就是以后大家所说的"奥运模式"。各国际体育组织也都循此解决了我国的合法席位,同时允许台湾作为我国的一个地方性组织在国际体育组织中有其席位。
  • 1980年  第22届奥运会于前苏联莫斯科举行,由于苏联入侵阿富汗,践踏了国际法准则,中国参加了由62个国际奥委会成员国组成的声势浩大的抵制运动,未派队参赛。
  • 1981年 9月27~10月3日  国际奥委会第84届全会于巴登巴登召开,何振梁当选为国际奥委会中国委员。 
  • 1984年  第23届奥运会在美国的洛杉矶举行,中国奥委会和中国台北奥委会均派队参赛,这是海峡两岸运动员首次在夏季奥运盛会中相逢。中国奥委会派出225名男女运动员参加了16个大项的比赛。中国射击运动员许海峰夺得本届奥运会的第一枚金牌,实现了中国在奥运会中金牌零的突破。中国运动员在本届奥运会上共获得15枚金牌、8枚银牌和9枚铜牌。总分数居第8位。
  • 1988年  第24届奥运会在韩国的汉城举行。中国派出298名运动员,参加21个大项目的比赛,获得5枚金牌、11枚银牌和12枚铜牌。 
  • 1989年  何振梁当选国际奥委会副主席。
  • 1992年  第25届奥运会于西班牙巴塞罗那举行,中国派出251名运动员参加了20个项目的比赛,中国台北有37名运动员参加7个项目的比赛。中国获得16枚金牌、22枚银牌、16枚铜牌。
  • 1994年  第12次国际奥林匹克大会在法国巴黎贝尔西体育馆举行。何振梁再次当选为国际奥委会执行委员。
  • 1996年  第26届奥运会在美国的亚特兰大举行。中国派出310名运动员,中国在本届奥运会4破世界记录,取得16枚金牌、22枚银牌、12枚铜牌,保持了金牌和总成绩第4的成绩。 
  • 1997年  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宣布香港将以“中国香港”的名义参加奥运会。 
  • 1999年  中国奥委会批准、支持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
  • 2000年  第27届奥运会在澳大利亚的悉尼举行,中国夺得28枚金牌、16枚银牌、15枚铜牌,位列金牌榜第三名,成绩骄人。
  • 2001年7月13日  北京成功赢得了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
    注:以上“奥运会”均指夏季奥运会。
    (部分资料来源:《奥林匹克大博览》G8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