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作者

发布时间: 2004-05-18

彼得·赫尔德林(Peter Haertling)
        ——荣获2001年德国青少年文学奖特别奖 
    彼得·赫尔德林,1933年出生。在战争年代长大。
    1953-1962年曾在不同的报纸担任记者。
    1962-1970年做编辑。
    从1964年起担任《月》杂志的出版人。
    1967-1973年任德国著名出版社费舍尔出版社的总编和社长。
    1973年做自由作家。
    彼得·赫尔德林属于那种为数不多的作家,他们为孩子写作就象为成人写作一样认真,并且能够成为著名的作家。他在少儿文学理论的研究方面也持同样的态度,并取得了丰厚的成果。彼得·赫尔德林目前为联邦德国“PEN”中心、柏林艺术研究院、美因茨科学和文学研究院、达姆斯特丹德国语言和诗歌科学院的成员。 
    彼得·赫尔德林在德国少儿文学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他的才华和思想不仅对青年读者,同时也对他同时代的作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德国目前有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学校和少儿文学奖。
    德国青少年文学奖评委会在谈到其获奖原因时说:“彼得·赫尔德林,小说家和抒情诗人,出版家和杂文家,毫无疑问是近三十年来德语少儿文学中最具特色的少儿作家。其作品不但将当代日常生活以最真实且完整的故事呈现,且深具社会与时代意义,是具社会批判性的儿童现实文学代表作家。他不但宣扬博爱的精神,更不断为追求人类和平共存而努力。他是博爱的大使,也是一位理想家,为人类成功的共同生活而呐喊的理想家。”彼得·赫尔德林被誉为少儿文学的拓新者。他的作品揭示了人类共同生活中的现实问题,表现了他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和文学才华。 
    彼得·赫尔德林的故事通常是从孩子的角度,或者是用孩子的眼睛、孩子的口吻来表现和叙述的。他的语言简洁、通俗易懂,易于孩子接受。他在日常生活随处可见的平凡故事中,在往往被成年人忽视的儿童内心世界里,将人与人之间的爱传导给孩子。这些故事有关于父母失业、几代人一起生活的矛盾、小朋友之间的爱和孩子身边所爱的人的死亡等,以及在这些事件中的种种感情冲突。
    彼得·赫尔德林的主要作品有:《这是全家人》(Und das ist die ganze Familie,1970)、《奶奶》(Oma,1975)、《苯爱安娜》(Ben liebt Anna,1979)、《拐杖》(Kruecke)等。《奶奶》描写了失去父母、名字叫卡拉的男孩和奶奶共同生活的故事。他爱奶奶,但他却和奶奶经常吵架。故事简单平凡,但它却告诉孩子们如何与老人相处的道理。

麦克安迪(Michael Ende,1929-1995 )
    麦克安迪于1929年出生于德国的巴伐利亚州,父亲是著名的超写实派画家。是德国当代最重要 的儿童文学作家,更是家喻户晓的文学大师!
    麦克安迪于慕尼黑戏剧学院毕业后,从事了一段时间的演员、导演和电影评论的工作,之后全力投入文学创作,这份经验使他后来创作的故事特别具有戏剧效果。麦克安迪对于写作非常认真执着,他的文学全集分别于1981年、 1982年获得“乌努斯考尔查克奖”及“国际劳伦佐·依尔·马尼茀科奖”。1986年获得“国际安徒生大奖文学奖”。许多重要著作更是囊括:国际青少年文学奖、国际马尼科文学奖……等多项国际文学大奖。
    代表作
    《火车头大旅行》——在一个非常小的国家“福克拉姆国”,有一天邮差送来一个包裹,包裹里是一个黑人婴孩——吉姆。当吉姆长大,福克拉姆国遇上人口过剩的问题,于是吉姆和火车夫鲁卡斯一同出去探险,寻求解决的办法。本书是麦克安迪的第一部作品,一推出即获得“德国青少年文学奖”。
    《默默》——默默无意间发现了一群灰衣人,他们是偷时间的盗匪,她眼看自己的朋友们因为时间被偷,以致忙忙碌碌,失去人生的意义,她该怎么帮助朋友呢?该书也为他赢得“德国青少年文学奖”的赞誉。

米雅姆·普莱斯勒
    德国最著名的翻译家和作家。1994年,米雅姆·普莱斯勒的全部翻译作品荣获德国最高、最权威的青少年文学奖——德国青少年文学奖。1995年,她的少女小说《当幸福到来时,给它一把椅子》也获奖得了同样的奖项。
    《当幸福到来时,给它一把椅子》以少女所特有的敏感细腻的风格讲述了一个身世不幸的女孩儿对待幸福的观念。被父母遗弃的12岁波兰女孩海林卡生活在孤儿院。这个已经受够了母亲伤害的女孩有着自己保护自己的哲学。她认为,如果和谁关系太密切,或者和谁说太多的心里话都是件十分危险的事情,其后果就是被伤害。她已经承受不起任何伤害了。对她来说最好的选择是藏到她自己的一个秘密小天地里去。她在那里可以思念她心爱的姑姑,还在那里藏了她最最心爱的笔记本。她最大的愿望是和姑姑生活在一起。有一天晚上,海林卡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把她同宿舍的女孩带到了她的秘密地点。她们逐渐地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海林卡发现她比自己想象的要坚强多了。她能够勇敢地面对挑战。当孤儿院的老师希望她们参加募集“为母亲康复基金”捐款的项目时,她的世界一下子变得充实起来。她最终如愿以偿成为募捐明星,并且获奖——到宫殿花园做一次郊游。她在那里终于醒悟到,她也可以拥有快乐美好的生活。当幸福向海林卡降临时,她给它搬来一把椅子。

阿蕾萨·海尼西·冯·朗歌
    朗歌被称为“孩子写给孩子”的作家,其作品被称为“调味女孩文学”。评论家们认为,这一特色已经形成一种风格。小说用它清新流畅、活泼优美的文笔和别具一格的叙述风格讲述了一个关于正在成长中孩子们的忧伤而又有趣的故事。
    其作品《我非常幸福》2002年摘取了德国青少年文学奖桂冠。15岁的女孩LELLE用一个少女独特的视角感受和观察着她生活圈子里的各种让人已经习以为常的疯狂。小说从这个角度描述了成人们对孩子们不经意造成的伤害,描述了她对父母的爱与恨的感情纠葛,同时还表现了她自己正在经历的青春发育期的烦恼、病态的减肥狂热等。

保罗·马尔(PAUL MAAR)
     ——荣获1996年德国青少年文学奖特别奖
    1937年出生。德国最著名的少儿作家和少儿插图家。曾荣获多种本土和国际大奖,如:德国青少年文学奖、格林奖、德国儿童文学院大奖、奥地利国家奖等。
    保罗·马尔大学期间专攻绘画和版画艺术。曾担任舞台布景设计师和戏剧摄影师。后来,为青少年写作便成为他的主要职业。这位多才多艺的作家自己为自己的文字配插图,为自己的画配文字,还为其他的作家的作品配图。
    保罗·马尔最初是用他带有充满改革动力的历史色彩在德国60年代末和70年代的解放运动的青少年文学中取得一席之位的。保罗·马尔的早期作品不仅仅生动地展现了这个现代化的历程,而且还对这段历史本身起到了重要的影响。其作品的体裁形式丰富多彩,其中包括小说、中篇小说、语言游戏、图画故事、知识故事和儿童剧本。他将现实和幻想奇妙地融合在一起,语言风格简洁独特。
保罗·马尔作品在德语文学中最为重要的特色是奇特的幻想性。他一反传统的题材和叙述方式,创造并发展了自己独特的象征语言。这种象征语言充满了鲜明的幻想色彩,同时贴近日常生活,轻松活泼。保罗·马尔作品的大多数读者是5至10岁的孩子。他的最重要的代表作是《天天都是星期六》(Eine Woche voller Samstage,1973)、《小袋鼠历险记》(Das kleine Kaenguruh auf Abenteuer,1989)、《塔》(Tuerme,1988年获德国青少年文学奖)、《利佩尔的梦》(Lippels Traum)等,最具有代表性的主人公是小男孩萨姆斯(德文音译,星期六之意)。

                  根据台北图书馆网站,博客来网路书店、中华读书报等资料综合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