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孩子的成长搭个“脚手架”

发布时间: 2023-05-13

小时候,他是父亲刘墉笔下的叛逆小子,初中时却奋起直追,成绩由C到A;高中提前半年拿到毕业证;大学考入哈佛大学心理学系,从本科到博士最后进入哈佛研究所;如今从别人家的孩子成长为别人家的父母。2023年,听哈佛爸爸刘轩为我们娓娓道来他的育儿经。

教育孩子时,家长什么时候可以放手?是逐渐放手还是一下子放手?是先放手再放心还是因为放心而放手……

根据孩子需求提供合理支持

孩子们即将期末考试,要在家复习功课。以往,太太都会帮忙制定计划并督促他们完成。但那一次,太太觉得他们在学习上已足够自觉,能自己安排一些事,于是宣布:这次期末考试,由两个孩子自己独立准备并完成。

听到这番话,女儿千千很平静,笑笑说:好!儿子川川却很激动:你不要不管我!拜托你管我!整个场面很好笑,问他为什么,川川说:妈妈不管的话,我就会考得很烂!我原本想的是他怎么那么没自信,还要求我们管,也差点儿开始说教:儿子啊,自制力是要自己培养的,不要妄自菲薄,我们无法管你一辈子……听川川这么说,我选择先闭上嘴巴,等着看看会发生什么事。

结果,第二天他在客厅晃来晃去,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他应该不是故意摆烂,很可能是因为面对考试感到焦虑,孩子这时候真的需要协助,于是我和太太决定盯他紧一点儿,与他一起拟出复习计划,并督促他按计划进行。

在以往的学习生活中,女儿是被管得比较多的那个,儿子的自主空间反而大一些。但这次却反映出不同的需求和自理能力,也要求我们更加仔细地对待。无论如何,我还是鼓励儿子:虽然你还是需要监督,但我觉得你做得很好的一件事,就是你自己察觉到可能缺乏这个能力,主动表示需要协助,真的很好!

以前在哈佛教育学院,我最常听到的一个词就是 scaffold(脚手架)。盖房子的时候,先在外面搭起架子;房子盖好了,再把架子逐步拆掉。这里的架子就是脚手架,也就是英文scaffold。

在教育中,scaffolding代表的是一种阶段性、结构化的支持。教师或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能力和需求,提供不同程度的支持,以帮助他们逐步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

例如,在语文课上,教师可能会提供的支持就是教学生如何阅读一篇文章,如何提取关键信息,以及如何用自己的話来表达;还可能会提供一些提示和反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新的知识和技能。随着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断提高,教师会逐渐减少支持,鼓励学生进行更独立的探索和学习。

如同盖房子一样,scaffolding的最终理念是必须拆掉这个脚手架。重点在于逐步协助孩子达到自主性,而不是一直为他搭架子。所以,懂得什么时候要搭架子,什么时候该拆架子,是一个必须靠观察和经验调整的动态过程。孩子的成长和家长的养育,是在动态中不断调整的过程。

引导孩子学习并为自己负责

当然,在学习过程中,孩子也需要为自己负责。有些孩子很快就能掌握概念,开始自主学习;有些孩子需要比较多的耐心助跑才能起飞;还有些孩子一开始会自信满满地说我不需要你的帮助!但其实并没准备好,状况百出。

这时候,他愿意承认自己其实还不会,尤其在兄弟姐妹或同学面前,真的需要很大的勇气。遇到这种情况,老师和家长应该避免说:你看,我早就跟你说过你不会!非要自己做,现在学乖了吧!这种话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

当孩子愿意承认自己需要协助的时候,家长应第一时间积极正向地回应。我会选择称赞孩子的自觉能力以及他选择诚实面对的学习态度。如果他开始时什么都先要父母或老师帮忙,形成了一切先让别人来的惯性学习模式,我可能会对他说:我觉得你的能力已经够了,这次不会帮你搭架子了,你自己先来吧!

没有人天生就会自我管理,也没有人天生就完全不愿意自我管理。自我掌控权是人性的基本需求,尤其到了青春期,这个欲望会特别显著。所以学问在于如何在孩子开始主张自我主导权之前,就训练他具备这个能力,而这需要父母和孩子双方的计划和努力。

在千千、川川还不识字时,我和太太就在家里的白板上画了一个大表格,上面用孩子喜欢的卡通贴纸来提示每天到了什么时候,他们要做什么事。后来他们识字了,贴纸就换成了文字,再后来变成了中英文。表格里的事项,一开始由我们来写,后来我们和他们商量着写,最后就由他们自己来写。

听起来不过是做了个日程表让孩子照着执行,但中间花了四五年的时间,我们也想尽了各种方法。比如每隔一段时间就换不同的版本,因为如果一成不变,孩子就失去了新鲜感,从而视而不见;有段时间采取积分制,孩子做到了可以拿积分,积分到一定程度可以换礼物;当然更多时候,我们要带着孩子执行计划,不然孩子很快就会放弃。

一直到孩子五年级,这个表格才从白板上撤下来,因为他们差不多都养成了习惯,知道在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情。有没有偷懒的时候?当然!有没有敷衍塞责的时候?当然!我们大人也会有状况差的时候,孩子也是人啊!有时候,我也会很懊恼,身为教育家,按照理论拟出一个漂亮的计划,但执行的效果却完全不如预期。每当这时,我会摇摇头,笑着反问自己:这何尝不是一个学习的机会?本来治家就应该带着一点儿实验精神,要灵活多变、与时俱进不是吗?

总有一天孩子会自己做决定

我们都知道自律对孩子的人生助力有多大,但帮助孩子养成自律习惯绝对是一场持久战,我们既要和孩子的惰性做拉扯,也要挑战自己的耐心和韧性。孩子一旦能够自主地管理好自己的时间,父母就会轻松一大半。

特别是在高年级,学业开始繁重,孩子也到了青春期,真的可以省去父母很多口舌,也免去很多不必要的亲子冲突……

孩子从小就应培养好的保健习惯、学习习惯和情绪处理习惯。可以趁早搭架子,协助孩子培养,也可以逐步拆架子,让他们自己锻炼。比如,在安排妥当孩子每天的生活学习事项后,留给孩子固定的时间如半小时,由他自己决定做什么。父母可以给出建议,但对孩子在这个时间的安排不做干涉。这么做,一方面有助于培养孩子对时间的掌控感;另一方面孩子得到尊重,能够自主决定,也容易培养他的自尊和自重。

我们常常利用周末和假期来锻炼孩子的诸多习惯。有比较大的可用时间时,和孩子一起规划每段时间用来做什么。这里面会有孩子的学习时间,也会让孩子去想其他时间如何合理安排,比如学习一小时后,是否要运动十分钟。如果有外出,则会让孩子帮着规划路线。

还有一个技巧是让孩子预估每件事情花费的时间,再去对比真正做时花费的时间,这会让孩子对时间的消耗和事项的安排有直观的感受,有助于他自己安排事项,制定计划时更为合理,也更容易完成。

当孩子不需要父母督促也能够安排好自己的自由时间,有一个内在的自律习惯时,父母就真的能够省心又放心了。父母常希望孩子永远停留在最贴心与听话的年纪,却又抱怨孩子让自己无法安心放手。这里面的纠结,正是孩子成长和家长管教这两股力量的此消彼长。

有时候是孩子真的没有准备好,有时候是家长不舍得放手,但总有一天孩子要自己做决定,要自己承担选择的结果。所以,趁现在试错成本还很低的时候,多一些观察和用心,多协助他做一些决定,给他一些自主空间,并启发他解决问题的思路,这会让孩子的成长变得更加扎实,随着时间的累积,也会培养出孩子独立自律的能力。这是孩子的成长,更是父母的成长。

    ——摘自《婚姻与家庭·家庭教育版》文/刘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