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广东GDP超11万亿

发布时间: 2021-01-26

数读报告

  基础设施

  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铁等标志性工程建成通车

  新横琴口岸、莲塘/香园围口岸正式开通

  全省高铁运营里程2065公里

  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1万公里

  民航机场旅客吞吐能力达1.5亿人次

  港口集装箱吞吐量6730万标箱

  经济发展

  全省地区生产总值2015年为7.5万亿元,2020年超过11万亿元,年均增长6%

  总量连续32年位居全国第一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9.4万元、年均增长4.2%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万元、年均增长8%

  科技创新

  全省研发经费支出从1800亿元增加到32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从2.4%提高到2.9%

  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跃居全国第一

  有效发明专利量、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全国第一

  脱贫攻坚

  派出6.5万名驻村干部,投入1600亿元

  全省161.5万相对贫困人口、2277个相对贫困村全部达到脱贫出列标准

  贫困户“两不愁三保障”全面实现

  帮助广西、四川、贵州、云南4省区93个贫困县摘帽、500多万人口脱贫

  2020年

  在大战大考中

  经受住严峻挑战

  疫情防控

  97万名医务人员、540万名党员干部、30万名社区工作者、50万名志愿者闻令而动

  口罩、口罩机等防疫物资与装备国家调运总量全国第一

  经济恢复

  为各类市场主体减税降费达3000亿元,新增信贷2.8万亿元、占全国1/7

  发放失业保险稳岗返还资金130亿元

  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308万人次

  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超过97%

  保障民生

  安排省对市县各项补助和债务转贷资金5260亿元、增长12.7%

  教育、医疗、就业等民生类支出约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七成

  安排财政救助资金133.5亿元,稳步提高低保、特困人员、孤儿等168万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保障水平

  深化改革

  全面推进中央支持深圳综合改革试点的27项举措和40项首批授权事项

  落实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30条政策

  实施“粤贸全球”计划,外贸进出口规模和市场份额保持稳定,东盟成为我省第一大贸易伙伴

  新增7个跨境电商综试区,市场采购出口增长23%

 

 1月24日上午,广东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开幕。省长马兴瑞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

  报告指出,“十三五”时期是广东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五年。广东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认真落实“1+1+9”工作部署,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十三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顺利完成,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奠定坚实基础。

  “十三五”时期发展成就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显著提升,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铁等标志性工程建成通车,新横琴口岸、莲塘/香园围口岸正式开通。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进展顺利,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加快形成,光明科学城、松山湖科学城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建设稳步推进。大力推动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实施境外高端紧缺人才个人所得税优惠、科研资金跨境使用、与港澳共建青年创新创业基地等政策措施,“湾区通”工程取得明显成效。广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横琴等重大合作平台加快建设,新注册港资企业1.3万家、澳资企业3280家。深交所创业板注册制、广州期货交易所等重大改革落地实施。

  经济综合实力迈上大台阶

  全省地区生产总值2015年为7.5万亿元,2020年超过11万亿元,年均增长6%,总量连续32年位居全国第一。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9367亿元增加到12922亿元、年均增长6.6%,是全国唯一突破万亿元的省份。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均突破4万亿元,进出口总额突破7万亿元,5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7277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9.4万元、年均增长4.2%。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万元、年均增长8%。一二三产业比重调整为4.3∶39.2∶56.5,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分别达56.1%、31.1%,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达64.7%。金融业增加值近1万亿元。

  科技创新能力大幅跃升

  全省研发经费支出从1800亿元增加到32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从2.4%提高到2.9%,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跃居全国第一,有效发明专利量、PCT国际专利申请量保持全国首位。布局建设10家省实验室,积极创建国家实验室,实施九大重点领域研发计划,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能力显著提升。国家级高新区增加到14家,高新技术企业达5.3万家。主营业务收入5亿元以上工业企业全部设立研发机构。在粤两院院士达102人,引进121个创新创业团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形成电子信息、绿色石化、智能家电、先进材料等7个万亿级产业集群,我省进入世界500强企业从7家增加到14家,规上工业企业超过5.5万家。

  “一核一带一区”建设加快推进

  加快建设高铁网、高速公路网、机场群、港口群、内河高等级航道、水资源配置、新基建等现代化基础设施,全省高铁运营里程2065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1万公里,民航机场旅客吞吐能力达1.5亿人次,港口集装箱吞吐量6730万标箱。珠三角核心区发展能级不断提升,广州、深圳辐射带动作用显著增强,佛山进入万亿元城市行列,东莞经济总量接近万亿元。支持沿海经济带发展海上风电、核电、绿色石化、海工装备等产业,引进巴斯夫、埃克森美孚、中海壳牌等百亿美元重大项目。北部生态发展区绿色发展优势凸显,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绿色低碳产业等加快发展。加大对粤东粤西粤北公共资源支持力度,建设5家省实验室、9家高水平医院、8所高校,“数字政府”服务能力与珠三角实现同步提升。均衡性转移支付覆盖全部86个财力困难县(市、区),全省县级人均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年均增长9.1%。

  三大攻坚战取得决胜成果

  高质量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派出6.5万名驻村干部,投入1600亿元,全省161.5万相对贫困人口、2277个相对贫困村全部达到脱贫出列标准,贫困户“两不愁三保障”全面实现。坚决扛起东西部扶贫协作的政治责任,帮助广西、四川、贵州、云南4省区93个贫困县摘帽、500多万人口脱贫,援藏援疆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强力整治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新增污水管网3.3万公里、污水日处理能力814万吨,茅洲河、练江等重点流域治污实现历史性突破、水质显著好转,基本消除地级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全面消除劣Ⅴ类国考断面,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5.5%,PM2.5浓度降至22微克/立方米,生活垃圾日处理能力达14.9万吨、增长91%。积极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完成64家农信社改制组建农商行的艰巨任务,累计化解风险包袱1300亿元。全部清退707家P2P网贷机构,稳妥化解上市公司股权质押风险,圆满完成广国投破产清算工作。

  乡村振兴战略加速推进

  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实施“头雁工程”,加大投入力度,“3年取得重大进展”目标全面实现。大力开展“千村示范、万村整治”,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村级公共服务中心、集中供水、无害化户厕、垃圾收运处理体系实现全覆盖,新建改建“四好农村路”6.3万公里,率先实现20户以上自然村全部通百兆光纤。加快发展富民兴村产业,形成一批岭南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创建14个国家级、161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各类农业新型经营主体蓬勃发展,形成67家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加强涉农资金统筹整合,开展集体产权制度、供销社支农服务、剥离农垦办社会职能等改革,基本完成农村承包地、宅基地确权登记颁证,健全农村基层组织和村干部财政保障机制。

  重点领域改革攻坚克难

  大力开展“数字政府”改革,推进数据共享、流程再造、管理创新,推出“粤省事”“粤商通”“粤政易”系列品牌,高频服务事项基本实现“指尖办理”,网上政务服务能力跃居全国首位。省级权责清单事项从5567项压减到1069项,率先开展“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试点,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不动产登记和企业开办时间大幅压缩,5年净增各类市场主体600万户、总量达1385万户。建立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耕地占补平衡、土地集约高效利用的精细化用地机制,成为国家首批委托用地审批权试点省份,处置闲置土地18万亩,垦造水田32万亩,拆旧复垦9万亩,完成“三旧”改造32万亩、违法建设治理5.5亿平方米。加大财政、社保、国企等改革力度,全面推行省市县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管理改革,率先实现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省级统筹,部分省属国有企业实现战略性重组、专业化整合。广东自贸试验区形成527项制度创新成果,实现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全覆盖,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贸易等新业态快速壮大。

  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持续提升

  坚持就业优先,实施“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城镇新增就业700万人、占全国1/1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全面提升教育发展水平,建立完善全学段的生均拨款制度和学生资助政策,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在园幼儿比例提高到86%,457万随迁子女就近就地接受义务教育,职业院校在校生规模居全国首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33%提高到52%。着力建高地、强基层,投入150亿元支持30家高水平医院、8家国家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3家国际医学中心建设,投入500亿元全面提升县镇村医疗卫生水平,医共体实现县域全覆盖,居民人均预期寿命达78.4岁。不断提升社会保障水平,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年均增长5.9%,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提高80%,居民医保最高支付限额大幅提高,纳入报销范围的药品已超过3000种。加快建设文化强省、体育强省,全面补齐五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文明城市创建取得新进展。推进平安广东建设,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成效明显,信访工作扎实推进,社会治安形势持续好转,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加快形成。

  2020年主要工作

  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毫不放松抓好疫情防控

  认真落实“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总要求,第一时间建立战时指挥体系,迅速启动全省一级响应,调配最强救治力量,97万名医务人员、540万名党员干部、30万名社区工作者、50万名志愿者闻令而动,全省人民众志成城、共克时艰,构筑起抗击疫情的坚固防线。严格落实“四早”“四集中”要求,因时因势动态调整防控策略,及时部署实施“四个重点”“九个全力”“十个千方百计”等重点任务,成功打赢应对春节后返程高峰、复工复产复学、零星散发疫情快速处置等多场硬仗,迅速有效控制疫情。全力防控境外疫情输入,强化粤港粤澳联防联控,大力支持香港抗疫工作,稳妥有序恢复粤澳人员正常往来,牢牢守住了疫情防控“南大门”。坚决服从服务全国大局,驰援湖北武汉和荆州,加强国际医疗合作和科研攻关,口罩、口罩机等防疫物资与装备国家调运总量全国第一,交出一份体现广东效率、彰显广东担当、展现广东力量的答卷。

  千方百计保市场主体保就业

  切实稳住经济基本盘

  及时出台“双统筹30条”“复工复产20条”,分批分级、科学有序推进复工复产复商复市,加速经济恢复。出台“中小企业26条”“金融暖企18条”“个体工商户23条”等系列政策,帮助企业渡过难关、稳步向好。坚决落实国家规模性助企纾困政策,能减则减、能免则免、能优惠则优惠,为各类市场主体减税降费达3000亿元,新增信贷2.8万亿元、占全国1/7。全年新增市场主体230万户,经济展现出强大韧性,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2.3%,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2.1%。出台“2.0版促进就业9条”,加大援企稳岗力度,发放失业保险稳岗返还资金130亿元,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308万人次,承办首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超过97%,全省城镇新增就业134万人,调查失业率全年平均为5.45%,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2%。

  加强创新能力建设

  加大稳链补链强链控链工作力度

  着眼破解科技“卡脖子”问题,新增一批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和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新建10家粤港澳联合实验室、36家省重点实验室,新设立7家高水平创新研究院,在5G、芯片与软件、高端装备等领域启动一批重大攻关项目。开展“广东强芯”行动,广州粤芯实现量产,一批半导体设备、元器件等项目加快落户。着力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产业链供应链,谋划推进10个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1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推动1.5万家企业运用工业互联网实现数字化转型,湛江中科炼化、中海油流花油田等一批重大项目建成投产,深圳华星光电11代线、湛江钢铁3号高炉等加快建设,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4K电视、工业机器人、风力发电机组产量分别增长20%、49%、136%。

  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

  增强内生动力和发展后劲

  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用好3600多亿元地方政府新增债券,加大“两新一重”建设力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2%。开工建设深茂铁路深江段、开辟跨珠江口第二高铁通道,建成穗莞深城际、广清城际一期、珠西综合交通枢纽江门站等项目,启动建设环北部湾广东水资源配置工程试验段,天然气主干管网通达全部地市。出台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三年实施方案,布局700多个项目、总投资超1万亿元,新建5G基站8.7万座、总量突破12万座。加大医疗卫生、应急物资储备、城乡环境治理等领域补短板力度,新增安排项目512个、总投资2138亿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举办集中签约、集中开工活动,吸引一批央企、大型民企、重大外资项目落户。

  更大力度深化改革

  增创开放型经济新优势

  全面推进中央支持深圳综合改革试点的27项举措和40项首批授权事项,落实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30条政策,启动大湾区中医药高地建设。网上举办广交会,实施“粤贸全球”计划,外贸进出口规模和市场份额保持稳定,东盟成为我省第一大贸易伙伴。推进贸易结构优化调整,支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大力发展一般贸易,扩大大宗商品进口,推进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积极培育外贸新业态,新增7个跨境电商综试区,市场采购出口增长23%。健全重大外资项目高层常态化沟通协商机制,新设外商直接投资项目1.3万个、其中超1亿美元项目43个。

  加大民生保障力度

  坚决兜牢兜好民生底线

  加大对市县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的支持力度,中央直达资金及时下达基层,安排省对市县各项补助和债务转贷资金5260亿元、增长12.7%。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政府一般性支出压减15%以上,将有限的财力优先用在民生保障等重点领域,教育、医疗、就业等民生类支出约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七成。安排财政救助资金133.5亿元,稳步提高低保、特困人员、孤儿等168万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保障水平。对因疫情导致基本生活出现困难的家庭和个人,及时采取临时救助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