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会战

发布时间: 2005-07-23
    中国-缅甸-印度战场,是一向不受西方大国重视的战场,但在二战中同样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滇缅会战,是中、英、美三国军队的协同战,是一场跨越国境线的特殊战役。中国军队在异邦国土上打败侵略者,这在中国近代史上是空前的。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卫立煌获得国民政府的最高奖赏。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大本营为尽速攻占东南亚各国和西太平洋诸岛屿,令第15集团军司令官饭田祥二郎率2个师由泰国麦索侵入缅甸,攻陷仰光后,又增调2个师,共约9.5万人,飞机250架,分路向缅甸北部进攻。
    2月下旬,应驻缅英军总司令T.J.胡敦请求,由中国远征军第1路副司令长官杜聿明率第5、第6军入缅,于3月初接替英军仰光─曼德勒铁路以东至泰、老、越接壤地区的防务。之后,又增调第66军进至曼德勒地区,并派中国战区参谋长J.W.史迪威(美军中将)、第1路司令长官罗卓英入缅指挥作战。
    第一次缅甸战从1942年春开始,由于出国时机过晚,盟军作战缺少协同,多头指挥等原因,使远征军始终处于被动态势,未能达成战役企图,远征军被迫先后回撤,至9月大部退回云南,结束了了保卫缅甸的战事。远征军一部(以新三十八师为主力)转入印度,产生了新的“中国驻印军”。此役,远征军经一个多月作战,在保卫东吁、解救英军诸战中,英勇顽强为世人所赞誉。
    第二次缅甸战是反攻战,从1943年冬天,驻印军由印度反攻入缅起,到45年3月攻占腊戍西保,打通中印公路(史迪威公路)凯旋回国为止。卫立煌担任第二次远征军司令长官时远征缅甸,消灭了盘踞缅甸的日军,成果辉煌。孙立人和他的新三十八师、新一军,在远征缅甸,协同盟军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斗中,东征西讨,迭克强敌屡建战功,其运用的战术、显示的战力为国内外各方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当时的国际舆论界赞誉孙立人为“东方的隆美尔”。
    缅北、滇西反攻作战的胜利,再次开通了中国西南国际交通线,使抗日战争末期的国际援华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入中国。同时给中国人民传递了缅北、滇西反攻作战胜利的信息。这些胜利的信息,揭开了正面战场反攻的序幕,也是对世界反法西斯的重大贡献。

中国远征军向缅甸进发

    中国远征军 
    中国远征军是根据一九四一年成立的中英军事民盟而组织的。当一九四○年欧洲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六月四日英法军在敦克尔克弃甲丢盔大溃败之后,英伦三岛岌岌可危,英国希图借中国人民长期抗战的伟大力量,支援它在远东殖民地特别是缅(缅甸)、印(印度)、马(马来亚)方面的军事,挽救远东大后方的危机。同时,在中国方面,为了要取得抗战最后的胜利,当时也必须确保滇缅路这条最后国际交通运输线。因此,自一九四○年十月间起,英国首先开放封锁已久的滇缅路,接着酝酿中英军事民盟。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二十三日,签订“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成立中英军事同盟。1942年,为保障中国国际交通线滇缅路(中国昆明─缅甸仰光)畅通,中国政府根据《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以3个军10个师共10万余人组成中国远征军第1路。

行军中的远征军,他们脚上穿的是草鞋

    仁安羌大捷
    这是一个闻名世界的战役,是近代史上中国军队第一次和盟军并肩作战所得的荣誉,是盟军在第一次缅战中惟一的大胜仗。中国军队以少胜多,以客胜主,以寡救众。1942年4月17日至19日,新一军的新三十八师驰援仁安羌,在劣势情况下救援在仁安羌被日军第33师一部包围的英缅军第1师和英装甲兵第7旅,孙立人将军亲临前线指挥,以不满一千的兵力,击败十倍于我军的日军,解救出被围部队7000余人、传教士等500余人。由于仁安羌援救英军卓越的战功,孙立人将军荣获“英帝国司令”勋章和美国的丰功勋章。

史迪威(中)、孙立人(左)、李鸿(右)在研究作战计划

——以上综合新浪、TOM、《中国远征军在缅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