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专题:为青少年的道德成长创造条件

发布时间: 2004-04-29
    综观当前学校德育,对教育对象本身的尊重与理解一直没有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道德教育需要教育者重视受教育者的情感体验,用真诚的态度与爱心去和他们交流。在这样的前提下,改变以知识传授和空洞说教为主的陈旧模式,带领学生走入生活、走向社会,在生动鲜活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提升道德理念。在这个过程中,榜样的力量,教育者自身的人格力量,也至关重要。

    情感沟通:青少年道德成长的桥梁
    情感沟通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粘合剂和催化剂。生命个体从道德认知到道德意志、道德行动之间,必须以情感沟通为桥梁,否则,我们所设想的道德教育之路将难以畅通。
    缺乏情感沟通是当前德育的瓶颈之一。因为我们面对的教育对象是有人格尊严、有思维、有情感的人,他们需要情感雨露的滋润,需要理解和真诚的思想交流。“情”的投入是育人工作的内在要求,“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到深处,受教育者的内心世界就会向你敞开,他有话愿意和你交流,有困难愿意请你帮助,有苦闷愿意向你倾诉。你的“爱”他能领悟,你讲的道理他能接受,你指出的缺点他愿意改正,从而产生强烈的情感效应。不懂得情感沟通的德育工作者,整天板着面孔,动不动就训人,让学生惧而远之,心存戒备,心扉紧闭,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实践活动:青少年道德成长的土壤
    许多学校的德育还停留在空洞说教与知识传授上,像考语数英那样评价思想品德的成绩,这显然是把德育与智育混淆了。德育与智育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必须帮助学生完成从认识到领悟、从领悟到养成的两次转化。承载这两次转化最理想的途径,便是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
    一位教师发现班上的学生爱讥笑、捉弄残疾人,便设计了“体验残疾人生活”的活动,孩子们有的蒙上眼睛扮成盲人,结果被撞得东倒西歪;有的把一只手缩进衣袖扮“独臂大侠”,做游戏不能像往日一样灵活自如;还有的把耳朵塞上,扮演聋哑人,上课时,教师讲课都听不到,只有干着急……通过对各种角色的亲身体验,他们体会到残疾人需要比别人更多的关爱和照顾,产生了乐于助人的热情,在此基础上,再组织学习残疾人成功事迹故事会,为身边的残疾人做一件好事等活动。通过以上活动,学生们产生了共鸣,倡议全校师生“尊重残疾人,关心残疾人,帮助残疾人”,“为残疾人献爱心”。
    适合于青少年的活动,对于其良好道德能力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应主动关注、研究学生中存在的最典型、最棘手的问题,通过生动活泼的活动形式来提高学校德育的针对性、形象性与指导性,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不断补充、优化和整合已有的道德体验,有助于他们妥善处理现实中遇到的各种道德问题。

    生活空间:青少年道德成长的环境
    毋庸置疑,思想品德课是实施德育的主渠道,各学科应根据学科内容进行德育渗透,同时还要注意各学科之间密切配合,形成合力。但是,这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育能量难以得到充分的释放。既然道德是为青少年今后的生活服务的,那么,它就应该贯穿于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也就是说,我们的德育,必要时应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向更广阔的社会。
    但是,我国的德育还长期处于封闭状态,使学生成了“笼中之鸟”,严重脱离现实生活,学生走出校门后发现社会现实与学校理想相去甚远,会感到无所适从,心理上产生错位和变态。封闭式的学校德育的愿望是好的,让学生远离“红尘”,不受感染,这样虽然避免了许多安全隐患,然而在这种背景下的德育活动与在床上教儿童学游泳没有什么两样。事实上,现代学校德育要走出困境,就应回归生活。
     曾有一位教师把学生带到附近的一家超市,让学生参观超市,学习购物的过程,引导他们了解改革开放前,百货商场是什么样子,人们怎样购物。学生通过对长辈的访问,了解到过去商场里简陋破旧,商品品种单一,购物需要计划。通过比照,他们看到了祖国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认识到改革开放的重要性,纷纷表示会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事实上,这种课堂还可安排在乡村、水库、厂矿、部队、社区、家庭、医院等凡是青少年能够涉足的地方。

    榜样示范:青少年道德成长的渠道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心灵是敏感的,它是为着接受一切好的东西而敞开的。如果教师诱导儿童学习好榜样,鼓励仿效一切好的行为,那么,儿童身上的所有缺点就会没有痛苦创伤地、不觉难受地逐渐消失。”
    首先,教师的榜样示范尤为重要。过去我们强调“身教重于言教”是不无道理的,教师的一举一动对学生都起着替移默化的作用。当然,教师的榜样作用不仅仅是局限于“身教”,教师投入生活的所有热情、精力、个性、信念等,都应尽可能抛弃所有功利目的的影响。作为一名教师,其人生态度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工作是踏实的还是马虎的,一言一行是真实的还是虚伪的,工作是否有朝气、有开拓和创新精神,等等,无一不对学生产生巨大的熏陶和感染作用。
    其次,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将优秀人物形象有选择地向学生宣传。社会生活中有许多舍生取义、见义勇为的人物形象,教师、学生、家长都可以作为学习榜样,这些人物形象应适合并易于学习,与学生生活在同一背景下,有真情实感,这样才会产生亲切感和感召力。在宣传、推介、学习优秀人物的同时,教师也可适当介绍一些反面人物形象,揭示他们身上的劣迹和丑恶的灵魂,使学生体会到社会生活的纷繁复杂,从情感上与坏人坏事保持距离,自觉与不良行为作斗争。
    关注儿童的道德成长,是一项浩繁复杂的伟大工程,需要每一名教育工作者的热情参与,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摘自《人民教育》2004年第7期  何祖华  李远仿/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