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学习策略 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

发布时间: 2016-02-04
    步入信息社会,人们的生活、学习发生了巨大变化,教育应该如何改变,使师生能尽快适应日新月异的数字化生存环境?对于这个问题,在基础教育从事多年研究的陈显平有着自己的思考。教育不仅仅是教会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会学”,从小发展学生掌握建构知识的策略,才能在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中,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为此,她发起了一场学习观念和方式的变革,开展对小学生学习策略的探索与实践。
    缘起:追求学生自我成长的教育价值
    “学生学习策略”在欧美等国家备受重视,然而在国内,这一领域当时尚少被人关注。2012年,时任南油小学校长的陈显平,成为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首批命名的教育科研专家工作室主持人。她敏锐地察觉到,如果对小学生学习策略进一步深入研究,对教学实践的改革将有重要意义。
    教育的价值在于激发学生的内驱力,从而实现自我成长、主动成长。但现有的教学、教材、目标都缺失了关于学生如何学习的设计,学生失去了主动思考的品质。基于此,陈显平带领18名骨干教师成员,着手开展关于小学生学习策略的调查和研究,这个课题也成为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
    调查:中国学生缺乏方法认知
    工作室在小学生中开展了调查,结果显示,学生看到“学习”联想到最多的是“认真”、“勤奋”等,看到“学习策略”一词,所能联想到的是“预习”、“查参考书”等。这反映出学生掌握初步的学习方法,但缺乏对方法的认知和反思。
    2013年,陈显平在美国走访时,发现美国的学校特别注重对学生学习策略的培养。陈显平认为,信息时代是知识爆炸的时代,单纯获取知识还不够,必须要学会学习,中国学生需要学会新的学习策略。
    实践:在课堂生活中“做中学”
    经调查后,陈显平和工作室成员承担的10多个子课题相继开题,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不同阶段开展实证研究,其中,任艳老师提出的“小先生”互动学习策略是代表之一。
    策略形成之初,任艳引导学生组建学习小组。课前,各个小组团队在网上预先学习,其中一个当“小先生”的小组还会提前特别准备,教师会进行专业的指导,和他们共同备课。课中,“小先生”向全班汇报展讲,各个学习小组之间互相交流,教师在一旁进行观察、引导。课后,教师还会对“小先生”以及学习小组进行点评,总结学习策略和收获。
    通过长期实践证明,“小先生”互动式语文课堂让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得到增强,表现力、情感力等得到提升。这样的经验也逐渐推广到高年级,让更多学生受益。
    在信息社会下,工作室还结合新技术来改进课堂教学方式。工作室成员呙中山经过两年多的实践,摸索出iPad走进课堂、辅助学习的基本方法和学习策略。例如在语言学科中,学生可以采用“听读说演绘写”绘本学习策略,在数学学习中,学生可以置身于愉悦的学习情境中,通过游戏闯关等方式,在问题解决中激发兴趣。在科学学习中,学生可以基于大量数据和实验情景,来进行虚拟与现实相融合的科学探究。
    除了结合iPad,工作室成员还开展自媒体应用的学习策略。南油小学全体师生建立了自己的博客,师生不仅可以通过网络搜索资料,随时随地进行在线学习,还在平台上展现自己,提高了学习质效。
    工作室还开展了项目学习,让学生“做中学”。例如,学校开展基于“桥”的项目学习,学生用一周的时间,专门开展与“桥”相关的各种学习。他们需要运用各种知识,去解决关于“桥”的各种问题。这一周里,传统的语、数、英等课程都被取消,所有班级的课表围绕着项目编排。
    ——摘自《南方教育时报》2015-11-27 文/欧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