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声音”模式来上作文课

发布时间: 2015-06-27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很简单,就是小学阶段常见的看图作文。
    上课一开始,教师向学生展示《父与子》里的一组漫画,要求学生讲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同时安排四个学生评委背对着选手,就像“中国好声音”里的那英、齐秦等明星导师。如果选手故事讲得好,评委感兴趣,想听下去了,评委就像明星导师一样转过身来。每一个评委的转身,就代表这位选手得了一分。得分高者为胜。
    为了增强学生的自信,教师要求每一位选手上台后都要说一句——“大家好,我叫×××,今天我给大家讲一个很好听、很好听、很好听的故事。”
    经过准备后,每一组都选了一位小选手上台讲故事。对于很多小学生来说,上台讲故事的机会并不多,可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们的表现都不错。每当一个评委转身,大家都报以惊喜。在点评环节,平常难得点评别人作文的学生,也能讲得头头是道。
    第一轮比赛过后,选手的水平就看出来了。到此,教师站出来做一个简单的点评,并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切入点去讲故事。
    同时,安排第二轮比赛。不过,这一次,每一位选手都可以找自己的亲友团(小组)帮忙。一旦开启了合作模式,学生们热烈地交流起来,为了荣誉而战。
    通过第一轮的比赛,又经过亲友团的帮忙和教师的启发,在第二轮比赛中,选手上台的胆量和讲故事的水平有明显提高。有几位选手还注重了语气和身体语言,表现就更加生动了。
    40分钟在紧张又快乐的气氛中不知不觉过去了。
    首先,这样的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这个老师长什么样?在哪里?“中国好声音”模式的创意写作课给出了答案:兴趣这个老师的名字叫作“活动”。于是,讲故事的学生娓娓道来,评故事的学生侃侃而谈,听故事的学生津津有味,大家都乐在其中、不可自拔。
    其次,活动提高了小组学习的效率。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式,经常被教师引入课堂,但执行的效果不佳,常见的问题是为合作而合作,缺乏实效性。本节创意写作课却很好地克服了这一缺点,使小组合作学习落到了实处。
    执教者的分工相当有艺术,他从每组中挑选一位学生当选手,让组里的其他学生当亲友团,这样同一个组的学生就捆绑在了一起,大家一荣俱荣、一损俱损,选手的故事讲得精彩,人人有面子,有助于调动小组里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内容的选择也非常巧妙。因为执教者提供的故事素材总共有6幅图,在第二次讲故事时,到底安排哪一幅图作为开头来讲更有趣、更能吸引读者,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很值得学生去讨论。
    再次,讲故事除了创编的故事本身要有趣之外,怎么讲更有表现力,也值得学生去探寻。在现实的课堂中,笔者还欣喜地看到有选手为了让自己的表现更加出色,甚至主动去请教了在场听课的教师们,与平时课堂中沉默寡言的表现相比,反差之大让人感慨。
    最后,这样的课堂促进了习作评改的落实。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作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而这正是习作指导课一直来最困扰师生的问题:要么没有学生愿意来评改,要么在评讲的时候,其他学生感觉枯燥乏味,不愿意听。而在“中国好声音”模式作文课的“舞台”上,学生摇身一变,变成了评委;原先单调枯燥的评改习作的话,变成了评委的精彩点评,使习作评改指导环节变得扎实、有效。
    不得不提的是,创造并执教这节课的不是一位在职教师,而是一位曾经当过教师的衢州日报社记者汪培坚。他认为,游戏化是教育的未来。将游戏引入课堂,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激情。他说,传统的作文教学中存在着两大问题:一个是读者意识淡薄问题,一个是及时反馈缺乏问题。而将“中国好声音”模式引入作文,就成功地让学生写作有了真实的读者群,并且还得到了及时的反馈和改进。
    时代在变,学生也在变。我们的学生被称为“数字土著”,他们在游戏的环境下成长,如果我们的教育还是用老的模式,就很容易让学生厌烦。听了汪记者的这节课,让我忽然想到,教无定法,关键要适合学生,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同时,这节课也让我想到,学习是每一个人天生的需求和能力。教育的目的就是去激发它。在这节课中,教师扮演的是一个主持人的角色,舞台是学生的。在舞台上,每一个学生都会努力学习,将自己最精彩的一面展示给大家。
    ——摘自《浙江教育报》2015-05-22 文/毛武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