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M+ 为未来而学

发布时间: 2015-06-27
    STEM代表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数学(Mathematics),该课程起源于美国,旨在提升学生的科技素养,成为国际教育改革的新坐标。这门国际课程引入中国,经过本土化之后,被称为STEM+。
    STEM如何实现在中国本土化
    布什任美国总统时,在其国情咨文中公布了一项重要计划——《美国竞争力计划》(American Competitiveness Initiative,ACI),提出知识经济时代的教育目标之一是培养具有STEM素养的人才,并称其为全球竞争力的关键。
    STEM代表计算机科学、计算机思维、调查研究、创造与革新、全球沟通、协作及其他不断涌现的21世纪所需的知识与技能,旨在培养学生的科技素养,影响学生的思维和行为方式。目前,STEM不仅在美国本土开展得如火如荼,在全球各地也是方兴未艾,成为国际教育改革的新坐标。
    STEM教育关心的是,有哪些具有突破性的学习途径能够帮助那些在传统科学课堂上并不出色的学生;科学如何与真实世界联系起来,从而引发学习兴趣并启迪思维;科学如何融入其他学科领域,给学生带来兴奋感和成就感?
    STEM课程在幼儿园和小学阶段的教学探索,目的不在于孩子掌握了多少知识点,而是要让孩子学会一种科学探究的方法。这不仅对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还要求教师有充分的耐心,等待孩子自己探究,并允许孩子不停地犯错。让孩子们知道,即便实验失败,充分参与就是一种收获。
    享受一个“STEM阳光下午”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上海纽约大学文理学院副院长赵中建认为,STEM不仅仅是这四大要素的简单组合,而是要把学习学科知识变成一个探究世界不同侧面的过程。在研究过程中,学生被要求使用技术搜集、分析数据,并设计、测试和改进一个解决方案,然后与其同伴交流研究成果。一个STEM课题,可能涉及纳米技术、生物医学和天体生物学等知识,看似“杂乱无章”的学习情境可能对学生的设计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提出极大的考验,也会引起现有的学科分类课程设置和教学的变革。
    STEM+研究中心主任王懋功强调,一个“+”号,代表了学生科学精神和综合能力的延伸,强调社会价值、人文艺术、信息技术与STEM的融合,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融合。
    作为STEM试点学校,上海世界外国语小学二至五年级每周都推出“STEM阳光下午”课程。此前,四年级3D打印实验班的孩子们已经在数学教师龚豪的带领下,用8个课时体验了STEM综合课的魅力。他们的任务是用同样多的材料设计一个容器,并用3D打印机“打印”出来。数学计算、美术构图、物理公式、计算机知识……一个小小的任务让原先只能在纸面上写写算算的应用题立体起来。
    4年前,校长张悦颖开始了STEM的教学探索。“电”是什么?这个定义不是由教师说出来,而是让每个学生写下自己的定义,再根据一次次实验,不断对自己的答案进行修正;太阳能是什么?不是看着PPT听教师讲,而是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一个太阳能装置,烤熟香肠自己吃;百科全书上说的并不一定全对,同学们通过小盆栽种植发现,吸阴的植物放在太阳下也能长势不错,于是开始了探究。
    设计解决生活问题的课程项目
    上海史坦默国际科学教育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袁刚认为,学校在设计课程的时候,一定要设计出能够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课程项目。
    这是因为,孩子未来面临的是与真实世界相关联的环境,如果他们从小的学习是知识导向,或者操作技能导向,在未来未必能够应对真实世界中的各种问题。
    STEM概念虽然来自国外,但是通过研究我们发现,中国孩子在数理化及科学学科的学习能力非常强,但同时也凸显了其短板,即中国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回归到真实世界的实操能力都比较弱。
    那么,怎样通过课程帮助孩子们把短板补长呢?“+”就是其中的一个载体,它是一个无限制的综合素养的拓展概念,包括心理经验和社会经验,以及合作力、领导力和创造力。
    学习应该是为未来而学习,STEM+正在试图创造这样一种新的教育模式,这个模式包含3个要素:与真实世界关联的项目、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以综合素养和未来技能为导向的评估系统。
    ——摘自《中国教师报》2015-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