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教师的小组合作教学

发布时间: 2016-02-04
    这次到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三小学挂职学习,我得以两次参加美国教育专题研训活动。活动中,我有幸亲身体验了美国教师的3节课(数学课、科学课、阅读课),发现每一堂课教师都能将小组合作学习的相关要求化作可操作的具体策略,并将它们贯彻到底。这让我对于这一学习模式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和思考。
    策略一:两人一组,A/B搭档,结对子探究
    课上,教师先给学生分牌,同一数字的两张牌为一组。牌上分别标有蓝点和红点,每次学习时教师对持蓝点和红点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任务,两人合作学习,由教师抽签决定发言人。这样做人人都有参与学习的机会,人人都要随时做好发言准备,人人都必须时刻保持专注的学习力。
    这种方式在美国的课堂上被应用得最多的情况是:教师讲完一个知识点后让两名学生搭档互相说说刚才讲的内容,最后被教师叫起来发言的学生往往不是说自己的观点,而是要说出刚才搭档同你讲了什么。这种转述的方式,跟我们大部分教师的顺向思维提问不同。课上,我们的惯常做法是让学习搭档交流完后,指名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而这与学生刚才有没有跟同伴交流讨论,关系似乎不大,合作学习的成果不能得到检验。如此一来,小组合作学习便成了一种摆设,失去其功能。美国教师的这种做法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会倾听的能力,也更利于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激发思维火花的碰撞,进而形成互相倾听、互相鼓励、互相指导、互相学习的良好学习氛围。
    策略二:4人小组,共同讨论,互助学习
    其基本方式是:在4人小组中,要有明确的分工——谁是召集人,谁是小组发言人,谁是记录人,谁是协调人等。除了明确的分工,小组内部还要加强合作,促使同伴在不断地学习交流中达成共识。
    如在美国教师的科学课《电荷怎样运动》一课中,做“同性电荷相斥,异性电荷相吸”的分组实验时,学生4人小组做了明确的分工:1号学生为过程观察者——根据要求用气球做相应的实验:2号学生为记录员——记录下小组观察的结果;3号学生拿住1号气球,4号学生拿住2号气球。实验过程要求也清楚地呈现在屏幕上:吹起气球并用线系好——分别拿住两个气球的两根线——气球间保持10厘米的距离——观察并记录。有的教师可能会认为这么简单的要求,根本不值一提,教师口头说明不就行了。殊不知,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成效不高,往往源于对细节的忽视。接下来的实验2步骤是:用羊毛布料摩擦其中一个气球,用塑料摩擦另一个气球,观察并记录;让两个气球接触,观察并记录。因为有了明确的分工、详细的步骤要求,在这堂课上,我们看到每个小组合作学习项目都得以落实,实验效果明显,课堂效率自然提高。
    此外,在美国教师的课堂上还有一种被称为“拼图法”的4人小组合作,分为基础组和专业组。每3~4个学生先组成一个基础组,然后每组同一序号的学生又组成一个小组共同探讨某一主题,是为专业组。专业组的学生讨论之后还可将观点带回基础组与组员做进一步分享。分享过程中,每个基础组的成员得以阐述各自由专业组中获取的不同观点,多种观点交流碰撞大大丰富了每个人的认识。这种合作方式常用于一题多解的问题讨论。
    综观美国教师的小组合作教学,我们可以发现问题的关键是教师要把握好学习的时机,根据实际需求安排学习小组的人数,保证人人有事干;依照学习目标采用不同的合作学习形式,让学生的学习在小组合作中不断深入。
    借鉴国外优秀的课堂教学模式和先进的学习方式固然重要,但我们更应理性思考,切忌基于简单的认识,贸然行事,盲目跟从。教学中,我们应根据实际,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层层规划,落在实处,将课堂教学引向高效。
    ——摘自《教育文摘》2015年第9期 文/李秀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