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行为管理走向心灵管理——中学生体育心理素质培训一析

发布时间: 2015-09-29
    作为一名体育教师,我们天天面对的是素质不同的学生,他们不同的学习、生活、经历,尤其是意志、个性的差异,导致了对体育课的认识分歧。进而影响着他们对体育课学习的兴趣,乃至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因此,帮助这些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净化他们的心灵,增强其意志,既有助于体育课教学目的的实现和教学任务的完成,也有助于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的巩固。
    我们国家现行的学校体育教育管理方式,一般是以学生的外部行为为对象的,通过对学生的行为动作的约束与规范来实现教育目标,这是“行为管理”,这种管理的最大弱点是管住了行为而没有管住心。笔者认为,最成功的管理是“心理管理”。它是通过某种措施和方法,对学生的心理实行有效的约束、监控和疏导,实现学生的心理积极健康的发展。因此,教师应重点讲授动作、意志、情感、兴趣、性格、信念等心理素质对提高体育技术的作用,把学科教学和德育结合起来。
    其次是根据学生对体育课的不同认识,让学生懂得一些心理学方面的基础知识,掌握青少年的一般心理规律,熟悉自己的个性特征,懂得消除不良情绪和克服不良行为的方法,并能在实践中加以运用。
    笔者遇到这样一个实例:有位高三学生,在体育课的问卷调查中这样写道:  “王老师,我是一名体育爱好者,上您的课,可以说是一种享受,我总想把体育课上好,掌握好必要的体育运动技能。可是,命运的安排,我爸妈偏偏生了一个‘三等残废’的我——身高只有1.45M,为此,我苦恼过,尤其是最近体育课的纵箱分腿腾越练习中,每当我跑近踏跳板时,眼前就出现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障碍,我的腿就立即软下去……同学们讥笑我,我真是伤透了心!老师,像我这种特殊身材的人能学好体育吗?请您指点迷津。”
    不难看出,该学生的心理品质是好的,且存在较强的上进心,只是非智力因素的过于薄弱,他的注意力过分集中到自己的“特殊身材”和不可逾越的纵箱上,从而引发个性心理特征的不平衡而产生心理障碍,影响了智力因素的发展。所以,我必须帮他消除不良的心理倾向,增强学好体育的信心。
    于是,笔者利用雨天室内课,向学生介绍有关运动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并将该学生上面写的话原原本本念了一遍,然后对全体学生说:“该同学谈的问题很实际,也很有代表性。听了他的心里话,大家指导他是个要求上进的好同学,老师感到高兴,也很激动,但他的想法有片面性。身高固然是学好体育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唯一的条件,何况我国也不乏矮个子的精英。事情都是一分为二的,矮个子可能是学好体育的劣势,可是,这种劣势也可能是自己的优势:助跑频率快、弹跳好、腾空动作轻松、舒展、充分,反应灵敏等。就拿世界乒坛名将邓亚萍来说,她身高也只有一米四多,是个小不点,可她步法灵活,反应速度快,弥补了这一缺陷,加上她具有顽强拼搏的意志和一往无前、克敌制胜的优良心理素质,刻苦训练,终成大器。而这位同学之所以会产生心理障碍,是因为他的个性倾向性引发了个性心理特征不平衡。从而使他被貌似强大的敌人——纵箱所吓倒,缺乏用坚韧顽强的意志战胜它。因此,要战胜困难,首先要战胜自我。我相信所有与这同学有同样想法的人,只要增强信心,鼓起勇气,尽快克服心理障碍,就能战胜困难。”
    一席话,令该生心情为之一振。经过一段时期的心理调适和刻苦训练,他克服了心理障碍,面对纵箱腾越时,不再害怕。后来,我也利用体育课时间,加强对这位同学的单独辅导,采用先跳山羊,后跳木马,再跳短箱,最后跳纵箱的循序渐进的练习,使其逐步克服心理障碍,并在练习中逐步形成正确的动力定型,成功地掌握了纵箱分腿腾越的技术。该学生也从这一“腾越”中,心理健康水平也得到了一次“腾越”。后来,他顺利考取了大学,而且选择了教育学这一专业,这或许就是对教育他成长的师长的回报吧!
    我的教学实践证明:在体育课教学中,重视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可以巩固政治、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
——摘自《特区教育》2015年第6期 文/王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