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被表象所迷惑——做一个懂心理学的班主任

发布时间: 2015-09-29
    班主任的工作是烦琐的,每天都会处理若干大大小小、班里班外的事务。在系统学习了心理学相关知识后,我发现自己在处理班级事务的过程中显得更为成熟。下面的案例,让我见证了心理学的魅力。
    X同学是一个比较外向、能言善辩、思维缜密的孩子。但是最近一段时间,我发现她的精神状态一直都不好,郁郁寡欢,双眼无神。科任课的许老师也觉得这孩子很不对劲,作业质量大不如从前,文言文测试也不尽如人意。于是在周四晚自习时,我找她谈了话。
    “X,你最近是不是遇到什么问题了?”
    她眨巴了一下眼睛,状态虽然十分萎靡,但以微弱的语气说出的话却是:“没什么问题呀!”
    如果是换做以前的我,一定会这样说:“哦,没问题就好。如果有问题就一定要跟老师说,老师愿意帮你一起解决……”
    但是,心理学的知识告诉我,有些问题孩子不太愿意对班主任说。因为在孩子看来,也许把这些问题压抑起来,能给自己创造一个他们自认为“安全”的心理环境。班主任的询问反而会让他们产生天然的阻抗,正如X同学的回答一样。
    “好吧,没问题就好。那老师可以邀请你画一幅画吗?画的题目就是‘House,Person and Trees’。”(我是教英语的,我故意把“房树人”的测验写成英语,以免让她觉得幼稚而随意敷衍)
    数分钟后,X同学给我呈现了她所画的“房树人”——画面的中间部分,从左到右依次画的是小房子、一团凌乱的线和四棵树;线团的下方,画了个小人。
    我问她:“这个人是不是要回家?”
    “不是,这个人不想回去,但是他不知道去哪儿。”
    “哦,那这些凌乱的线代表着什么呢?”
    “我也不知道,反正就是画上了。”
    此时,我基本了解孩子的心理情况了:孩子面临的压力不小,心绪混乱。在硕大的A4纸上面,画出的房、树、人都很小,说明孩子有点自卑,或是最近遇到了什么事打击了她的自信心;不想回家,也不知道该去哪儿,说明孩子受到的家庭关爱还不够,并且处于一种迷惘无助的状态。思考片刻,我觉得是时候该出马了。
    我说:“孩子,老师想花点时间和你单独谈谈,可以吗?今晚作业多吗?”
    “差不多做完了,没问题的。”
    那天晚上,我们谈了很久。X同学跟我聊了很多烦心事:来自父母的压力,来自同学的压力,英语学科怎么都学不好,等等,足足有九件事。我用压力分解法对她的问题进行了疏导,并且进行了长时间跟踪,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我一直认为,班主任不应该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应该系统深入地学习一些心理学知识。只有有了更为深厚的心理学素养,才能够在处理学生问题及班级事务时更加精准;才能够走入学生的心灵世界,实施更为有效的教育。
——摘自《班主任》2015年第7期 文/殷振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