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 打开儿童的心门

发布时间: 2015-09-29
    绘画反映人的性格品质
    绘画是非言语的自然表达与沟通,它给老师们提供一种方法,可以让中小学生自由地展开自己的内在世界。因为,任何一幅作品和作者的人格品质都存在某种程度的关联。
    绘画可以成为表达恐惧、愿望和幻想的媒介,催化儿童的自发性,并帮助受阻的中小学生远离个人发展上的关卡。对于儿童来讲,以绘画来探索其心理,操作性更强,具有趣味性,并且能够显著地减少儿童面对测试情境的压力,帮助其自然地展现真实的内在心理特点。
    通过绘画评价学生心理健康时要注意,画面大小要恰到好处,并且平衡。解释的原则是从整体着手,再进行细节分析。绘画可以预测人格方面的特质,然而这种诠释应该做到与个体贴近,而不是盲目地套用解释,对于儿童绘画中所表现出的消极层面,老师们应该给儿童展现其积极取向,逐步解决儿童成长中的问题。
    人物大小、画面布局是评价参数
    结合儿童丰富的想象力,老师可以从儿童的房树人绘画入手。房树人绘画要求儿童在A4纸上,用铅笔画上房子、树木、人。儿童可以画上任何他想画的房、树和自己,给予儿童充分表达的空间。
    儿童房树人绘画中的物体大小、画面布局显示出不同的心理特点。从物体大小分析,如果绘画中人物或物体的高度适宜,表示儿童适应性良好;如果人物或物体小于纸张的1/9,说明儿童的自我体验不足,可能回避环境,出现自我意识偏低的状态;如果人物.或物体大于2/3,说明儿童可能过度强调自我,对环境的重视不够,容易冲动。
    从画面布局分析,绘画中的人物、物体如果置于画纸中间,说明儿童能够自我管理,有安全感或控制感;处于画纸的上端,说明儿童为自己设置了很高的标准,这类儿童喜欢幻想,在应对环境压力时容易紧张不安;置于左侧的儿童,会对自我和自己的过去过度关注;置于底部的儿童,可能存在情感压抑、不安全感或无助感。
    对于儿童完成的绘画,老师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切记不能凭空猜想。要密切关注儿童的优点,以此激励、促进儿童改善不良心理问题。
    “以画看人”具有普适性
    其实,以绘画观测人的内心可以运用到各个年龄层群体。每个人的绘画作品都可以显示其自我、家庭以及人际关系等现状。借助这样的评估,可以发现自身的缺点、问题,让我们在解决问题时更加具有针对性。另外,在生活中遭遇挫折或不顺心时,也可以通过绘画来宣泄内心的压力,这对治疗内心创伤有不错的效果。
    绘画是一种用于评价个人内心状态、成长状况的方法,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运用这种方法,有助于及时发现学生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起到防微杜渐的作用。
——摘自《现代教育报》2015-07-06 文/项锦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