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因为课改而丢了课堂教学的根本

发布时间: 2016-03-31
    这几年,因为推进课改,不少学校的课堂已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逐渐从传统“填鸭式”的课堂教学模式中走了出来。更有不少学校异军突起,成为当地的领跑学校,甚至一跃成为享誉全国的课改名校。
    但笔者也发现,在某些学校存在一种不太好的教学模式。比如,明确规定教师讲课的时间和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这不科学,也有悖教育规律。以阅读课为例,教师习惯以自己对课文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无视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感悟和理解,“教师讲”“学生听和记”是课堂的整体框架模式,但新课改强调把课堂还给学生,因此,课改最难的地方就在于如何改变教师的思想观念。我认为,那些学校采取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无非是就为了管住教师的嘴巴,改变教师的教学习惯和传统的教学思想,但也会陷入限制教师教学自由的尴尬。
    另外,对于不少学校推出的“导学案”,笔者也认为值得商榷。导学案好比设定好的电脑程序,课堂教学围绕导学案展开,可能使得原本应该充满活力和生命张力的课堂变得机械呆板。况且,全校覆盖式使用导学案,没有随着年级的增长而对学生逐步“放手”,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非但无法切实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反而可能让学生对课堂学习产生依赖。此外,教师在课堂上长期被导学案牵着鼻子走,这也让“教师要形成自己的独特教学风格”成了一句空话。
    因此,在笔者看来,课堂是有生命的活性状态,若是被强硬地注入了某种模式,不可避免地变得机械化、僵硬化。若是拿“术”与“道”来说,课堂教学模式属于“术”的层面,是课改的初级阶段。课改意在唤醒人们对课堂教学的重新认识,旨在颠覆传统的“填鸭式”课堂教学模式,改变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行走方式。课改不是以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为目标,而是指向孩子的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习惯。倘若学校沉浸于课堂教学模式而不愿意走不出来,甚至将其作为课改成功的标志,则可能弄丢了课堂教学的根本。
    诚如叶澜教授所说:“今天的课堂教学改革到了重建的阶段。现在可以说是五花八门,非常丰富,多元是一件好事情,至少大家都在努力,都想有一些新的创造。而真正好的重建就要对教学的基础性的问题有一个把握,要回到‘教学是什么’这样一个根本的问题上去。”因此,笔者认为,我们应当重新认识课改的要义,重新审视学校课堂教学现状,切莫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别因为课改而丢了课堂教学的根本。
——摘自《德育报·校长与班主任工作周刊》2016-01-18 文/陈松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