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学会美读——浅谈新课改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发布时间: 2014-06-28
    “旧书不厌百遍读,熟读精思子自知。”宋代的大文人墨客苏轼在几百年前就提出了现代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核心,那就是“读”。我觉得文章应该以读会友。读完之后,你要与文章交上朋友。那就得抓住文本,让孩子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交友。
    一、抓住文章的个性内涵反复读
    就拿一篇文章《自相矛盾》来说吧,这是一篇成语故事。以往成语故事总是要让学生们总结归纳,学完这篇成语故事后你懂得了怎样的道理,于是学生开始冥思苦想,想了半天也没想出点什么来。事后细想一下,这篇成语故事着重抓住人物的语言来表现人物“夸口”以及言语前后抵触的特点,我完全可以改成让学生反复读那个爱夸口的买卖人卖矛卖盾时的语言,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方式,比如说男女生配合读、小组比赛读,看谁最能把买卖人夸口、吹牛的样子通过朗读的方式表现出来。有的孩子甚至做出动作来配合文字,我就顺势让他们表演了起来,有的孩子把买卖人“吹牛不打草稿”体现得淋漓尽致,自然而然地明白了买卖人说话前后不一致的可笑。学生正是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来细细品味文章的个性内涵,从而与文章交上了朋友,体会到读书的其乐融融。
    二、抓住文章精髓认真品读
    自课程改革以来,以培养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个维度为目标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逐步走向教学前台。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学会“思考”,是这一过程进入最佳状态的重要保证。因此,它必然要求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如我教学《金蝉脱壳》一课,我提出初读课文要求:(1)借助拼音读文,注意读准字音,遇到生字要多读几遍,遇到长句也多读几遍,直到读顺为止。(2)用序号标出本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并想想每段讲什么?(3)想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什么?(4)看看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理解?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自学生字的能力,同时也为了解自然段的内容打下基础。
    叶圣陶先生说:“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心灵相通了。”在我教学《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这篇课文的第4、5自然段时,我先让学生观赏“春天到了,儿子种的花全都开了”的画面,忙忙碌碌的蜜蜂,在空中飞舞的小鸟围绕着随风摆动的花儿,一切都是那么美好。这时学生也能走进画面,进行情感体验。然后我再播放乐曲,让学生伴随乐曲轻声读文,并用笔划出文中所描写的情景。最后指导朗读,让学生根据乐曲节奏的快慢、声音的高低,读出感情变化.品悟到花儿的美丽,品悟到高尔基看到儿子种的花后的开心高兴之情,从而体悟到高尔基和儿子之间互相的爱。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又无声无息地明白了父子之间的这种真情,自然而然地有了情感体验,与这篇文章交上了朋友。
    在同样的一篇表达感情的文章《爱如茉莉》中,走进作者笔下父亲母亲的情感世界。我们从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却感觉到一种真情的存在、至爱的可贵。其中的细节描写是文章的血肉,也是刻画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 (1)我先让学生默读课文的6-17小节,找出使你感动的细节,用“——”画出来。(2)接着,选择一个最感动你的细节读给你的同桌听。(3)教师范读,用心交流这些细节后,选择最令你感动的细节,想一想写批注。(4)全班交流后再读。这些细节描写使文章充满了融融的爱意,温暖了学生的情怀。学生在品读文章的过程中,慢慢体会,渐渐感动,也能通过朗读表达出真情实感。有了情感,便能与作者心灵相通,交上了好朋友。
    ——摘自《科普童话·新课堂》2014年第04期 文/张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