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控制型”的教养方式?

发布时间: 2020-11-10

控制型的教养方式(control parenting

一方面强调严格控制和孩子无条件服从,同时,在情感上以冷漠的态度对待他们,很少考虑孩子的需求和意愿。父母常说“我是为你好”,但话里隐含的意思却是“你必须听我的”,完全不给选择权。 控制型的教养方式往往难以被察觉,尤其在我们的文化中,「孝顺」、「听话」被视为儿童优秀的品质和「孝道」的体现。听从父母的要求,是理所当然;不听话则是「忤逆」的表现。

另一方面,控制的核心常被“爱”和“在乎"的外表所蒙蔽。有的父母经常会说:“我是因为太爱你/太在乎你,才管你这么多的。你要不是我孩子我管你干吗?”久而久之,孩子则会内化这种认知,将关爱和控制等同。

“控制型”教养方式的惯用策略

这样的父母往往以微妙的方式操纵子女的行为,不尊重他们的意见和选择。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控制策略:

1 社会隔离

如果要控制一个人,首先就要营造一个封闭的环境,防止他接触外界的信息。我们不否认父母应该让孩子提高警惕性,有自我保护的意识。但过度的控制就会破坏一个人的正常社会性活动。 要报备去哪里玩、见什么人,早请示、晚汇报,限制孩子的正常社交。同时向孩子灌输:“其他人都不可信!这世上只有爸妈才是真心关心你。”久而久之就会发现,除了父母,你没有值得信赖的朋友、没有其他社会支持。

2 贬低指责

当孩子犯错、不听话时,父母会明确地指责训斥,甚至贬低他们的人格。同时,他们在插手孩子生活各个方面时,会理直气壮地解释:“我这不是为你好吗,爸妈能害你吗?” 而这份「为你好」背后所裹挟的控制和强迫却在传递着另一种信息:你不行!没有我们来指导你,你什么事也干不成!

3 经济把控

经济尚未独立的滋味实在不好受,这时候,父母的经济控制是最强有力的武器。控制花销就等于控制了孩子的行动范围以及活动内容,就算对于经济独立的成年人,控制型父母的经济手段仍然起作用:“你要是非要XXX,房子首付就自己想办法吧!”

4 情绪绑架

让孩子产生愧疚感是控制型父母常用的情感武器。连流行歌曲都在教育我们:“听妈妈的话,别让她受伤。”多么顺畅的催眠,指示性的话语,没有拒绝余地,还顺便假设了拒绝的后果——“如果你不听话,父母就会受伤。”隐含传递了后续的愧疚感,一气呵成。

很多孩子在长大成人之后仍然摆脱不了这种情感控制,他们在分离——个体化过程中,在逐渐远离父母的每一步中,都走得很沉重,内心充满了不安和自责。情感绑架让孩子觉得自己的成长、与父母的分离是在残忍地“抛弃”他们。

需要说明的是,一个人在“分离——个体化”的过程必然会体会到愧疚感、焦虑感、难过甚至是愤怒,这些本身是自然过程中的一部分。没有谁和父母在心理上的分离真的容易:人们在这个反反复复的过程中消化、代谢这其中产生的情绪(兴奋、难过、愧疚等等),逐渐完成对自我的建立和同父母的分离。 而有的时候,出于父母对于分离的恐惧、哀伤,使得这个“分离——个体化”的过程显得尤为艰难。

而在“控制型”教养方式之下,一个哪怕是早已成年的孩子,也会体会到巨大的被吞噬和淹没感:我永远也无法成为我自己。

看似无私的爱,也许是为了满足自己。

控制型父母的成因

我们相信大部分父母的初衷,都是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好家长,可遗憾的是,他们只是不知道应该怎样做。所以很多父母在想要控制孩子的愿望背后,其实是为了达到自己的愿望:我想成为一个好家长。(I want to do a good job as a parent.) 这种爱看起来无私,但其实也许只是出于父母满足自己愿望的目的,来源于自身的局限。

例如,我们小时候挑食,妈妈会(表现出)很伤心,因为我的行为让她感到她不是一个好妈妈,她没有尽到“让孩子饮食健康”的责任。我的不听话影响了她成为一个好母亲的目标。

亲子关系天生赋予了家长掌控主动权,但正是家长们“努力让自己成为完美父母”的焦虑感,有时候会跳出来操控教养的方向。

总是为我好,我真的好了吗?

控制型教养方式会在孩子身上产生很大的负性影响

1 退缩或暴力

严格的要求和过度控制会使孩子产生的负性情绪无处表达,这些积攒的情绪会发泄到自己身上,产生内隐行为问题:社交退缩、上瘾行为或是羞愧、焦虑的情绪;或者发泄到其他人身上,引发外显行为问题,借由暴力或犯罪行为,在社会上施展,比如攻击别的同学(很多校园欺凌者的背后都有一个高压控制的家庭)。

2 过度自我批判

控制型的教养方式往往会为孩子定制过高的标准,「望子成龙」给孩子带来的则是巨大的压力。家长们的本意是想让孩子「追求卓越」,但孩子发展的结果却是「避免失败」。新加坡一项5年的纵向研究表明,从小受控制过度的孩子会产生强烈的自我批判,也有更高的患焦虑、抑郁的风险。

3 无法对自己负责

父母以爱的名义一味地反对孩子自治,认为自己的要求和指导是为孩子提供经验,让孩子「少走弯路」。但长期在家长的控制下成长的孩子,会很难发展出自治(autonomy)。从小到大一直是遵从父母的要求,等到长大成人之后,在面对人生重大抉择时,也很难有决断力。

4 个性和自我被扼杀

长期处于高压控制下,强迫而不自由,个体可能会缺乏活力和情感,变成麻木地机械地服从,变成walking dead。心灵被扼杀是当今最普遍的问题,也是很多家庭的危机。传统的家庭中否认孩子的感受,尤其是对于愤怒和性的感受。家庭中这些禁忌话题如此之多,以至于成员之间可以交流的东西少之又少,每个人都小心翼翼地遵守着「毒性家庭教条」,生怕踩到地雷,引爆战争。

控制型教养方式在中国的情况

由于文化差异的原因,专制的教养方式在中国看起来很管用。跨文化研究显示:在中国,控制型父母养育的孩子,其在校的学习表现较平均好,也好于西方文化下的孩子。 专制父母也许可以培养出很成功的孩子,但这正是这种教养方式可怕的地方:它看起来很“管用”。

用行为主义训练鸽子的方法养孩子,确实会形成家长期望的行为模式,成为别人眼里的“人生赢家”。但家庭的控制让人们形成了蜷缩的生存姿态,让人在潜意识里相信“父母在掌控我的生活,没有了他们的规则和控制,我将无法活下去,只有死路一条”。 但强迫永远做不到的是:让人真正地成长,真正快乐地生活,真正认同并爱父母。

    ——摘自搜狐教育